二、吴子祥大乘教的形成 乾隆年间,江西贵溪人吴子祥先加入了姚门教并成为当地姚门教的教首,而且使姚门教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档案史料可知,吴子祥的大乘教来源于姚门教。据嘉庆年间江西贵溪县大乘教徒张起坤供称:“原名坤起,又名杨俚,籍隶贵溪县,自幼唱戏营生。乾隆五十七年,有同班唱戏已故之万年县人叶益章,述及向习吴子祥所传大乘教即三乘教。[该教]起自前明罗姓,法名普仁,传徒殷姓,法名普能。普能传徒浙江庆元县人姚大宇,法名普善,流传徒众,称为姚祖教。迨吴子祥编造《大乘大戒经》,称为大乘教即罗祖教,均以普字派名。”并称入教时要传授“五戒”及“十步教法”,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注:《朱折》江西巡抚先福折,嘉庆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供词中的“姚大宇”实为姚文宇之误。由于来自北方的圆顿大乘教传入江西,吴子祥这一支姚门教便与之融合,改称大乘教。而这支圆顿大乘教,又是罗祖大乘教与圆顿教融合而形成的。据雍正年间江西圆顿大乘教教主黄森官之父黄廷臣供称:所传圆顿大乘教“原系圆顿教”,又名“三皇圣祖教”、“白阳会”。据学者研究,该教“明显地带着大乘教与圆顿教混合的痕迹。”(注: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七章《江南罗教的传播与演变》;第340-351页;第1100页;第860-864页。)而圆顿教又是来源于北方的黄天教的支派,(注: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七章《江南罗教的传播与演变》;第340-351页;第1100页;第860-864页。)这也正是吴子祥为甚么作为一名姚门教的骨干,竟然能够同来自北方的圆顿大乘教融合的原因。我们知道,姚门教来源于处州缙云县应继南的无为教,而处州无为教实际上乃是来自北方的黄天教,只是在应继南时融入了罗教的因素,并以罗教自居,该教便自称罗教。所以从应继南的无为教到姚文宇的姚门教,皆继承了黄天教以“普”字派名的传统。而来自北方的圆顿教(黄天教也自称圆顿教),也以“普”字派名,绝非偶然。这一传统后来也由吴子祥的大乘教所继承,其弟子皆以普字派名。实际上,整个明清时期的秘密教门中,仅有黄天教、圆顿教、应氏无为教、姚门教和吴子祥的大乘教以“普”字派名。这说明上述教门之间确有密切关系。吴子祥所传的大乘教也与来自北方的罗维行所传大乘教有关。据教徒龙海燕供称:“康熙六年,有素习大乘教之直隶民人罗维行,曾给官给护道榜文,在外传教。罗维行四传至江西民人何弱为徒。”(注:《朱折》云贵总督伯麟折,嘉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而何弱即何若正是吴子祥的弟子,可见吴子祥曾加入过罗维行的大乘教。那么吴子祥又是如何与罗维行所传大乘教汇合的呢?我们从龙海燕供词中已经得知何弱(若)与罗维行之间的传承关系。 再从道光二年(1822)江西巡抚阿霖的奏折中,也可得知何若与吴子祥间的密切关系。 据吴子祥之侄媳吴张氏供称,乾隆四十八年,吴子祥编造《大乘大戒经》、忏及斋单,并用盘装果供神,名“斋盘”。立有天、地、人、神、圣五等名色,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义,祛病延年。并以吃斋念经,期在超凡入圣。随以圣盘为首,吴清远(吴子祥之侄)供圣盘,何樊英之父何若供天盘。(注:《朱折》江西巡抚阿霖折,道光二年七月初十日。)可见吴子祥确实与罗维行一支大乘教有密切关系。所谓罗维行四传而至何若,应该是指罗维行、黄德辉、吴子祥与何若。但吴子祥并不是单纯传习罗维行的大乘教,而是把它同自己原来所传的姚门教融为一体,新形成的大乘教。既具有罗维行大乘教的特色,如诵念“大乘真经”《五部六册》;以大乘教为名,并拥有《护道榜文》;同时又具有姚门教的特色,如以普字派取法名,并传有十步教法等。 三、青莲教的形成 乾隆四十九年(1784)吴子祥故后,该教一度沉寂。乾隆五十四年(1789),吴子祥之徒何若因继续传徒敛钱,破案后被发往“云贵两广烟瘴充军。”何若到贵州龙里县后,仍然暗中传徒。“何若到黔,收八寨故民王道林及其妻钱氏为徒,给经一包又五本,内一本载有榜文。又收龙里县袁志礼为徒,给经十二本,内一本亦载榜文。”(注:《朱折》云贵总督兼署贵州巡抚伯麟折,嘉庆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袁志礼是青莲教和一贯道的十二代祖师袁志谦之兄。“贡生袁志礼因子嗣艰难,曾拜何若为师,吃斋念佛。何若留与经本卷十二本,袁志礼存于家中。”(注:《朱折》云贵总督兼署贵州巡抚伯麟折,嘉庆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嘉庆二十五年(1820),贵州丹江厅教徒龙海燕欲赴京“恳请换给《护道榜文》”,而被当局盘获,从而导致王道才、袁志礼等人被捕。经审讯,袁志礼、龙海燕、王道才等人被判“先枷号一个月,满日重责四十板,迁徙云南为民,分别安插,交地方官随时管束。”(注:《军录》伯麟等折,嘉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有关袁志谦当时的情况,笔者曾前往贵州龙里县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在该县龙山镇找到了袁志礼、袁志谦弟兄的后裔,1995年已经七十八岁的袁思忠老人。据他说贵州龙里的袁姓,是明末清初从四川大足县迁来,如今在距龙山镇三公里处的尧钵山牛打场一座小山上,还保存着袁志礼、袁志谦父辈为袁志礼祖父袁开祺所立墓碑,碑文落款中提到立碑者有袁志谦父辈袁琮等人,并有袁志谦同辈弟兄十人,即袁志道、志忠、志宽、志刚、志和、志仁、志圣、志信、志礼、志谦。其中袁志礼行九,袁志谦行十,与档案记载袁志礼又名袁九,袁志谦又名袁十相符。 关于袁志谦在道光年间的情况,档案中有三条记载。 一是道光七年(1827)四川总督戴三锡在奏报杨守一、徐继南(兰)一案时称:“(道光七年)五月初间,有贵州龙里县人袁无欺,来川售卖土绸,亦至杨守一铺内算命。因杨守一所言多中,袁无欺常往坐谈,遂称相好。袁无欺得知杨守一吃斋念经,即言伊有一种《开示真经》,须供奉飘高老祖并无生老母牌位,每日烧香念诵,可以消灾获福。如能学习,伊肯相传。杨守一欣然愿学,即拜袁无欺为师,随给抄写《开示真经》一部,袁无欺旋即回籍。”(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月折包》道光七年六月十六日戴三锡折,转引自王见川:《先天道前期史初探》,载《台湾的斋教与鸾堂》,天南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所谓《开示真经》又称《礼本》,是青莲教、先天道的主要经典之一。该经也颇受黄天教的影响,有些段落完全照抄黄天教经卷《普静如来钥匙宝卷》。如《开示真经》有关三皈五戒的内容是:“要五戒严精,三皈清净。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酒肉,五不妄语,此乃是三皈五戒。佛法僧者,皈依佛不是泥胎,不是彩画,不是泥塑木雕,不是铜打铁铸,要皈活泼泼,转辘辘,有静有动,常放五彩毫光。圆陀陀,赤洒洒,无新无旧。为众生乃为一尊真佛,自性为佛。皈依法,不是王法,不是家法,不是邪魔外道法,不是呼风唤雨法,不是邪魔魇镇法。要皈依明晃晃,亮堂堂,晶辘辘,金轮常转。悟道之人,蕴空妙法,取经发卷,乃为真法,自性为法。皈依僧者,不是人僧,不是尼僧,不是众僧,不是看经念佛僧,不是走方云游僧,不是一切人中僧。要皈依日山日山转,巍巍妙元元,无尘无垢,无身无体,半虚空放一段光明,乃为真僧,自性为僧。”(注:《礼本》(《开示真经》),载台湾林万传:《先天道研究》第二编《先天道经典汇编》。)这段经文一字不差地抄自《普静如来钥匙宝卷》中的第七分《钥匙佛如来开悟道修行分第七》。这说明吴子祥、何若、袁志谦一系所受黄天教影响之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