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⑤] 王绍光:《善于学习是中国体制的活力所在》,载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78页。 [⑥] 杨新铭:《“中国模式”: 缘起、争论与特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⑦] 甘阳:《中国道路: 三十年与六十年》,《读书》2007 年第6 期。 [⑧] 李玲、李明强:《人力资本、经济奇迹与中国模式》,《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⑨] 路风:《中国模式不是计划出来的》,载《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第21-22 页。 [⑩] 邬峥杰:《从实践历史探索“中国模式”》,《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 [11] 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总论及第1-84页。 [12] 胡钧、韩东:《“中国模式”的实质、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4期。 [13] 黄平:《中国一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载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与中国模式》,第52页。 [14] 林春:《“中国模式”议》,《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4期。 [15] 甘阳:《中国道路还是中国模式》,《文化纵横》2011年第5期。 [16] 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5期。 [17] 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学习时报》2009年12月7日。 [18] 温铁军、董筱丹:《“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中国工业化进程之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可复制性》,载《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第163页。 [19] 参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72-586页。 [20] 石磊、张翼、寇宗来:《演进中的“中国模式”:战略、机制与架构》,《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郭强、任福兵、朱姝:《中国模式具有一定普适性》,《学术界》2010年第4期。 [21] 韩朝华:《“中国模式”热中隐含的理论挑战》,《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7期 [22] 乔榛:《“中国模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 [23] 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4] 林春:《“中国模式”议》,《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4期。 [25] [美]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模式”理念:一个批判性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期。 [26] 赵启正、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 [27] 朱云汉:《中国模式与全球秩序重组》,载《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第604页。 [28] 杨其静:《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4页。 [29] 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 年第5 期。 [30] 赵凌云、赵红星:《论“中国模式”的人类思想史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1] 参见《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72页;谢平、管涛等主编:《反思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7页。 [32] 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中信出版社2011年。 [33]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9页。 [34] 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转引自何迪、鲁利玲主编《反思“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86-91页。 [35]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第574页。 [36] 谢平、管涛等主编:《反思中国模式》,第16页。 [37] 秦晖:《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载《反思“中国模式”》,第44-76页。 [38] 资中筠:《也谈“中国模式”》,载《反思“中国模式”》,第84-85页。 [39] 许纪霖:《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价值?》,载《反思“中国模式”》,第13-43页。 [40] 高建:《“中国模式”的争论与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3期。 [41]近年来这方面的著述有很多,如谢平、管涛等主编:《反思中国模式》;周艳辉主编《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迷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等等。而期刊上以某一个具体问题为探讨对象的相关论文则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