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论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把狮子舞说成是中国古代傩礼的遗俗是站不住脚的。傩与狮子舞是不相干的两回事。 傩是古代驱除恶鬼邪魔疫疠的祭祀仪式。孔安国训解《论语·乡党》“乡人傩”时说:“傩,驱逐疫鬼。”在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时所跳的一种舞蹈被称为傩舞。这种舞蹈起源于原始巫舞,到秦汉时尤为盛行。其舞蹈形式,据《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舞者蒙熊皮,戴假面具,手执兵器,表演驱鬼的内容。这种仪式和舞蹈历代相沿,并逐渐加入娱乐成分,从而产生出一种傩戏,成为今天我国地方戏剧的一种。而傩舞至今也还在一些地区流行,如江西、广西、湖南、浙江等省都还有。由此可见,傩作为一种驱鬼的习俗,从古代至今一脉相传,自成体系。而狮子舞则是另一个系统的艺术形式,它们是循着两个不同的源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傩舞是中国本土产生的,狮舞是从域外传入的;两者的性质也是不相同的,傩舞是从原始巫教发展演变而来的,狮舞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伎乐游艺;两者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傩舞早在先秦时代就已产生,而狮舞在中国的出现则是在曹魏时期。 ①《中国民俗词典》,“狮舞”条,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②《中华文化辞典》,“狮子舞”条,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6页。 ③《辞海》,“狮子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78页。 ④《中华礼仪全书》,“舞狮子”条,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431页。 ⑤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5页。 ⑥《中国民俗词典》,“狮舞”条,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⑦张祖基:《客家旧礼俗》第二篇“岁时节俗”,台湾众文图书公司,1986年版。 ⑧《中华礼仪全书》,“舞狮子”条,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431页。 ⑨《中华文化辞典》,“狮子舞”条,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6页。 ①台湾中华书局印行,1988年3月初版。 ②[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页。 ③冯承钧原编,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0年增订二版,第3页。 ④参见黄时鉴主编《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⑤分见《后汉书》之《西域传》、《班超传》、《和帝纪》、《顺帝纪》。 ⑥[德]夏德著《大秦国全录》,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0-91页。 ⑦阿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动物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1页。 ⑧《尔雅注疏》卷十《释兽》。 ⑨[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页。 ⑩参见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