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代是航海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在元代,产生了一位杰出的航海家--杨枢。他的事迹,主要见于黄溍的《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杨君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35),现摘引如下: “杨氏之先,世有显人。宋之盛时,有自闽而越而吴居澉浦者,累世以材武取贵仕。入国朝,仕益显,最号钜族。今以占籍为嘉兴人。君讳枢,字伯机,赠中宪大夫,松江府知府,上骑都尉,追封弘农郡伯春之曾孙,福建道安抚使赠怀远大将军,池州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弘农郡侯发之孙,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致仕梓之第二子。…… 大德五年,君年甫十九,致用院俾以官本船浮海。至西洋,遇亲王合赞所遣使臣那怀等如京师,遂载之以来。那怀等朝贡事毕,请仍以君护送西还,丞相哈刺哈孙答刺军如其请,奏授君忠显校尉、海运副千户,佩金符,与俱行。以八年发京师,十一年乃至其登陆处曰忽鲁模思云。是役也,君往来长风巨浪中,历五星霜。凡舟楫、糗粮、物器之须,一出於君,不以烦有司。既又用其私钱市其土物白马、黑犬、琥珀、葡萄酒、蕃盐之属以进,平章政事察那等引见宸庆殿而退。方议旌擢以酬其劳,而君以前在海上感瘴毒疾作而归。至大二年也。 阅七寒暑,疾乃间。寻丁陆夫人忧。家食者二十载。……泰定四年,始用荐者起家为昭信校尉,常熟江阴等处海运副千户。居官以谦介称。被省檄,给庆绍温台漕輓之直,力划宿蠹培尅之弊,绝无所容,天历二年部运抵直沽仑,适疾复作,在告满百日,归就医于杭之私癣,疾愈剧,不可为,俄升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命下,君已卒,至顺二年八月十四日其卒之日也,享年四十有九。” 以上文献中所载杨枢事迹,早已为研究者所熟知。但其中不少问题,仍有待深入探究。 由以上文献可知,杨枢曾两度出海作长途航行,第一次在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出发,所到之处是西洋,归国应在大德八(见下)。第二次在大德八年(1304年)出发,十一年(1037)到达忽鲁模思,然后返航归国。元代所谓“西洋”,有两个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概念。一个是地区概念,从元代起,中国文献中伊将过去统称为“南海”的广大海域,分称为东洋、西洋。西洋指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西岸起,向西直抵印度洋的广大地区。另一个是国家概念,西洋国即位于印度次大陆东南部的马八儿国。①马八儿国之所以又被称为西洋国,很可能因为它是西洋地区最大的国家。忽鲁模思-作忽里模子,均为(Hormuz)的音译),是波斯湾内的重要港口,今译霍尔木兹。②杨枢第一次航行所到的具体地点不很清楚,但肯定在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以西;而第二次航行则到了波斯湾内。 杨枢两次远航的成功,并非偶然,这与当时航海事业的成就是分不开的。至迟在唐代,中国人对南海航路已有相当清楚的认识,这条在文献中称之为“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路,东起广州,中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出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前往波斯湾和阿剌伯半岛。③九世纪的阿剌伯文献记载,中国的船只因体积庞大,未能驶至波斯湾头,而在波斯湾内之尸罗夫(Siraf,今伊朗西南塔黑里Taheri)停泊装货东运。④遗憾的是在中国文献中没有看到类似的记载,当然也没有任何航海家的名字。宋元时期,随着造船工艺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以及其他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人的航海能力有明显的增强。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宋时中国船之西航,似皆以马拉马尔海岸为终点,少有西航入波斯湾者。”⑤马拉巴尔海岸在印度次大陆的西南。元朝统一以后,海上航线有显著的发展。著名旅行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和其他使臣一起,护送阔阔真公主由海路前往伊利汗国(见下)。马可波罗一行的登陆处和杨枢的第二次航行一样,也是忽鲁模思。马可波罗一行使团的航行,说明由中国到波斯湾的航线,在当时已为人们熟知,否则这个负有重要使命的使团,不会冒险走这条海路。而马可波罗一行航行的成功,表明中国海船具备直航波斯湾的能力。杨枢的两次航行,走的正是前人已经开辟成功的航线。中国海船向南航行,必须依赖信风,“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⑥在航程中间,还须在某些地区等侯信风,才能继续前进。也就是说,海上航行必须是阶段性的,而不能持续进行。这就是马可波罗一行费时二年多的原因。杨枢第二次航行,来回“历五星霜”,其速度和马可波罗一行也是相近的。这一事实,也足以说明这条航线是相当稳定的。 杨枢两次远航的成功,使他得以跻身元代著名航海家之列。元代航海事业比起前代来有很大的发展,但从事返一事业卓有成就而姓名可考者为数不多。比较突出的如杨廷璧,在忽必烈时代曾四次出海,到达马八儿(印度东南),俱蓝(印度西南)等地。又有畏兀儿(今称维吾尔)人亦黑迷失,“屡使绝域”,到过马八儿,僧迦剌(今斯里兰卡)、爪哇(今印尼爪哇岛)、占城(今越南南部)等地。⑦杨廷璧、亦黑迷失都是奉命出使的官员。元代中期又有汪大渊、“当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⑧他根据自己见闻撰写的《岛夷志略》一书,是关于元代海外交通的珍贵文献。《岛夷志略》中记录了阿剌伯半岛某些地区的情况,但却缺少关于波斯湾内各地区的记载。杨枢出海的次数不如杨廷璧和亦黑迷失,但航行目的地之远,超过了以上二人。汪大渊的身份缺乏记载,很可能是商人。和杨枢一样,汪大渊也曾两次远航。而且到达地区之多且远,超了杨枢。但杨枢在航行中是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的,完全有理由称为航海家,而汪大渊在航行中地位和作用目前是无法断定的。总之,杨枢年仅十九便出发远航,在海上与“长风远浪”搏斗达十年之久,后来又一度从事国内海运,他的活动,不仅在元代航海事业中可以称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航海史上,亦有其一定的地位。 杨枢的两次远航,都与“亲王合赞”有关。“亲王合赞”是伊利汗国的第七代汗。蒙古国蒙哥汗二年(1252年),命“旭烈征西域素丹诸国”。⑨旭烈又作旭烈兀(1217-1265年),是蒙哥与忽必烈的同母弟。他奉蒙哥之命,率领大军远征阿母河以西各国,占领了以今天伊朗的中心的广大地区。蒙哥汗去世(1259年),他便留在当地,建立汗国,自称伊利汗,这个汗国也就称为伊利汗国。旭烈兀承认忽必烈为全蒙古的大汗,历代伊利汗与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保持联系,常有使节往来。伊利汗国的第四代汗阿鲁浑因妻子去世,派人向元朝皇帝忽必烈提出请求,选派一位和亡妻同族的女子嫁给作妃子。阔阔真公主被选中,并在马可波罗等护送下远航异国。1293年,阔阔真公主到达时,阿鲁浑汗已死,阔阔真便按蒙古习俗嫁给了阿鲁浑之子合赞,当时合赞是镇守边陲的藩王。过了两年,合赞登上了汗位(1295-1304年)。合赞汗是伊利汗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一位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所建树。为了争取本地居民的支持,他宣布自己和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都改宗伊斯兰教。但这并没有影响伊利汗国和元朝之间的关系,双方仍时有交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