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八十年前的我国农业教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 章楷 参加讨论

二、八十年前我国农业教育的学制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办教育得到朝野的普遍重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学堂分为普通和实业两个系统,普通学堂分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实业学堂亦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实业”包括农、工、商三方面,农业学堂是实业学堂中的一种。农业学堂亦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据统计,1909年全国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中等农业学堂31所、初不农业学堂59所⑥。
    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的教育部在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动,拟订新的各级学校章程,仍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普通教育分初等小学校(四年)、高等小学校(三年)、中等学校(四年)、大学校(六至七年,其中预科三年,本科三或四年),大学设农、工、商等科。实业教育中的农科,分为乙种农业学校、甲种农业学校及农业专门学校三级。
    据1914年统计:全国有农业专门学校8所,甲种农业学校41所,乙种农业学校270所(甲、乙两种农业学校统计数字不包括四川、贵州、广西三省在内)。从上引的统计数看,清末民初几年中,我国农业教育稍有发展,尤其是乙种农业学校有较多的增多。
    三、民初八所农业专门学校
    甲、乙两种农业学校分别是中等和初等农业学校,过去文献中记述的材料较少。8所农业专门学校都是省办的,是高等农业学校,较为国人所注目,文献中有或详或简的记载,现分条略述其沿革演变过程如下:
    1.直隶(现在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在全国8所农业专门学校中,以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创办最早。1902年,直隶省成立“直隶农务学堂”,两年后改成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分速成、预备二科,设农业及蚕桑二门。速成科一年卒业,预备科学制为5年,前三年授“普通各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础课”)后二年授“分科专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专业课”)⑦。至1912年,改名“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2.山西1902年,山西省在农工总局内设农务学堂,由省通饬各州县选聪颖子弟一至二人送往肆业。规定各州县保送之学生“必须家有田产可耕,庶学成回家,藉以试验,不托空言”。该省认为“如此,农林专门之学数年即传播全省。”⑧。1907年,该学堂定名为“山西省高等农林学堂”,民国初年改称“山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3.北京清廷于1898年创办的全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在1905年成立分科大学,共分8科,其中一科是农科。初设于北京城内。1908年清政府将北京西郊望海楼地方约千亩官地拨给农科作为农场,又在望海楼附近罗道庄,建筑农科校舍,1912年校舍落成,农科从城内迁往⑨。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14年,农科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并增设林科。
    4.江西江西省于1905年创办实业学堂,设有农科。第二年便改为高等农业学堂⑩,1910年增设林科。民国后改称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5.山东1903年,山东省成立农桑会于济南。190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山东农林学堂,学制三年,设农、蚕、林三科。1910年改为山东高等农林学堂,至1913年改称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1)。
    6.四川1906年四川开办“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旋改称:“四川省中等农业学堂。”民初升格为四川省高等农业学堂。1914年改称“四川省立农业专门学堂(12)”。
    7.河南1904年河南省筹建农工学堂,同年11月,《农学报》报导河南蚕桑实业学堂公布春季养蚕成绩表(13),想来河南的农业学堂可能就是创建于这一年。1913年,河南的农业学堂改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8.广东1909年在广州成立“全省农事试验场,”场内附设农业讲习所和林业讲习所,学制二年,属中等程度性质。1910年改为“农业教员讲习所,”升格为高等程度,先办简易科。大约于1914年改称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4)。
    1914年以前,全国就只有上述八所农业专门学校,中等和初等农业学校则比较普遍。
    四、我国早期农业学堂的教师
    19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洋各国已运用近代自然科学来解释和改进农业科技,这在我国是比较落后的,19世纪后期,我国才从国外输入近代自然科学,所以最初创设的农业学堂的教师都必须从外国聘请。前述张之洞在广东水陆师学堂附设植物学科和在南京筹建储材学堂都从欧洲招聘教师。1898年成立湖北农务学堂,农科教师聘自美国,蚕科教师聘自日本。林迪臣创办浙江蚕学馆,蚕学教师亦聘自日本。
    张之洞认为要办好学堂,必须“博延外洋名师。”最初他主张从欧美招聘教师。他在光绪21年(1895)的奏折中说:“法律、农政之教习宜求诸法、德两国,”为筹建储材学堂所需各种教师,他都电托出使欧洲大臣许景澄等在欧洲分别延访(15)。后来中国士大夫觉得,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向欧美学习,各方面都有长足进展,值得学习,而日本距中国较近,聘请日本教师费用较省,所以本世纪初创设的学堂所需洋教习都从日本延聘。例如1903年,张之洞在南京倡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一次聘请11名日本教师,其中有农学教师一人(16)。直隶高等农业学校也一次延聘日本教师十多名,而所聘英、美教师只教英语、动物等课(17)。其他如京师大学堂农科,山东及山西高等农业学堂等也都聘请有日本农学教师。
    张之洞曾说:“所有学堂经费自以洋教习薪水为大宗。”聘用洋教习不但费用高,而且语言隔阂,上课必用翻译,担任实业学堂的翻译,不但须掌握外国语文,对于所翻译的课程也要具有一定知识,始能传达讲义。因此合格的翻译不很容易找到。为此,清政府学部建议各省为了开办实业学堂,应以“及早选派学生出洋最为要义。”当时“如至西国,每生约需学费、旅费千数百两,如至日本,每生止需学费、旅费四百余元。”学部要求:经费“无论如何为难,各省务于一年内办觅,”即选派一、二十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业方面的学科,包括农业在内(18)。
    早在1896年,清政府派1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其中就有学农的。1903年,京师大学堂选派31名学生去日本留学,其中有农学及农艺化学各一人。当时各省选派出国留学的学生以去日本的为多,当然也有去欧美的。例如1905年,山东省农工商局选送24名学生,都是去日本留学,其中有10名是攻读农学的(19)。学农的留学生回国后很多在农业学校中任教。
    当时聘请的外国教师,我国既无现成的教材可用,当然讲授他们本国的教材。在我国农业学校任教日本的教师和回国的日本留学生,不用说也用日本的教材。清末民初,上海新学会社出版的初等、中国农业学校教科书,全是从日本农业学校教科书转译过来的。事实上,当时我国农业教育的体制也都模仿日本。我们可以说,1914年以前,我国的农业教育基本上以日本为样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