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也谈“阶级观点”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 沈立邦 参加讨论

二、如何评价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王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说到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的时候,是在论述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本身历史的动力,尤其是在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改良主义的时候,而不是在论述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时候,所以这些话不能够用来论述全部人类文明史。在奴隶社会,“并不是什么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推动历史前进,而是奴隶制本身、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本身推动历史前进。”
    王文的指导思想是:“没有剥削与压迫,就没有历史进步。”所以,他得出上述对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的看法是很自然的。
    我们认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完全正确的,而王文的“没有剥削与压迫就没有历史进步”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正确解释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应当是:没有剥削压迫与反剥削反压迫,就没有历史进步,这是阶级对抗的社会所遵循的规律。
    马克思曾经指出:“被压迫阶级的存在就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⑦从马克思的这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启发:(一)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只有通过反压迫斗争才能实现;(二)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所以,阶级斗争是推动每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包括奴隶社会)更替的伟大力量。
    从历史上看,如果只有剥削与压迫,而没有反剥削反压迫,那末直到今天,人类历史只能停留在奴隶制阶段。因为奴隶主阶级是不会自动去推翻剥削制度和放弃其特权的。同奴隶主阶级一样,其他剥削阶级也是不会自动去推翻剥削制度和放弃其特权的,除非他们不想再当剥削阶级,但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还未出现过。推翻旧制度,使社会飞跃发展,这只能由被压迫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来完成。
    由此可见,王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阶级斗争动力”论不能够用来论述全部人类文明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再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论述来证明王文这个观点的不正确。恩格斯说:“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⑧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每个社会”,不是指全部阶级社会史吗?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有两层含义:
    首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动力。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实现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飞跃。但是,在阶级对抗条件下,要用崭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必须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也就是说,必须用革命斗争手段直接改变生产关系。恩格斯所说的“直接动力”⑨,意义就在这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⑩没有革命的阶级斗争,人类历史不可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再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量变发展过程。剥削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占有更多的剩余劳动而斗争,被剥削阶级为改善自己的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和政治处境而斗争,这些斗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推动作用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不管工人运动本身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在工人运动压力下,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如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工资,减轻赋税等等,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使生产力获得发展。工人运动史证明,工人的一些民主权利、八小时工作日和某些社会福利是经过反复斗争得来的。这些权利和福利的每一次改善,都或多或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王文认为,历史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劳动产品除必要的消费之外的“余额”的大小。不可否认,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剥削制度下剩余产品由剥削阶级占有。占有剩余产品是一切剥削阶级组织生产的直接目的。因此,某一剥削阶级占有“余额”的大小,只决定该剥削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快慢。由于“余额”本身不能直接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因而它不可能使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飞跃,使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由此可见,笼统地说“历史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劳动产品除必要的消费之外的‘余额’的大小”,是不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余额”不等于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诸要素的发挥状况,尤其是劳动者的发挥状况。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这种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只有在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使现存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的地步才有可能,而且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后,还要创造比旧的社会形态更高的生产力才能使新的社会形态取得最终的胜利。封建社会形态的胜利是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胜利也是如此。由此可见,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而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私有制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这不等于说在私有制社会里除了阶级斗争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斗争了。人类社会是先有生产斗争,后有阶级斗争的。阶级斗争出现以后,生产斗争继续存在。物质生产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人类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多元的。在阶级社会里,剥削与压迫是一种动力,反剥削反压迫也是一种动力。剥削与压迫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妨碍生产力发展,阻碍历史进步,到那时,反剥削反压迫就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总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斗争学说应当全面地、辩证地去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