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与历史研究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 毕道村 参加讨论

唯物史观通常被理解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在《历史运动层次和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下面简称《层次》)等文章中,庞卓恒先生说这个理解不够全面。理由是:“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唯物史观是从一个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而上述理解没有包含那个前提。”①
    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此,《层次》提出三个主要论点:
    1、现实的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交往活动。 ”它们相应地产生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从而形成社会的两大层次。
    2、 作为造成条件的因的活动与作为活动的结果的条件(社会基本矛盾诸范畴)之间,虽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但归根到底是活动产生出条件。
    3、“整个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层次,决定了历史研究工作要相应地遵循一定的前提和层次。”因此,“历史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应是研究每个历史时代的现实人们”的生产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从上述研究中揭示出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生产关系”,进而揭示出“相应的上层建筑的体制、制度或结构”。
    鉴此,探讨中西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短悬殊的根本原因,首先应分别揭示出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农民的具体生产生活活动。而中外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之所以遇到很多无法解答的疑难,关键即是没有掌握这个方法。“只有回到”“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层次上来”,“才能找到摆脱困境的正确途径。”
    循看这个“正确途径”,庞卓恒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到底会对历史研究产生什么后果,显然取决于这个途径是否真的正确。为了历史科学的发展,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上的真实思想,有必要对庞卓恒先生的新见解进行讨论。本文,就此略述笔者的几点拙见,以和庞卓恒先生商榷,并就教于其它专家。
    为简洁起见,下面仅以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中的第一第二层次同其结果,即“现实的人及其生产活动”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为分析的对象。
    一、生产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层次》断定生产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是前者派生出后者的层次关系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唯物史观是从一些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这些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段话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和其它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声明他们撰写这部著作是为了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②。他们在指出哲学家们没有一个提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之后,随即指出了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③。从而阐明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不象后者那样从头脑中虚构出来,而是观察分析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结果。然而,《层次》却将这解释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体制制度的前提。这就显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所要说明的论题一“唯物史观出发的前提不同于唯心史观出发的前提,”偷换成了《层次》自己提出的论题--“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体制制度的前提”。由此而得出的“现实的人及其生产活动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是前者派生出后者的层次关系”等一系列观点自然也就难以令人苟同。
    庞先生或许不会同意这个结论,因为《层次》中讲过:“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范畴本身,都只不过是现实的人们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结果的理论表述,离开了现实的人们的实践活动,那些范畴本身是不会自己运动的。”(请注意加了着重号的中心论点)生产力等范畴仅是理论表述,它们自然是唯物史观所包含的内容,既然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为前提,那唯物史观所包含的内容亦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为前提也就是不证自明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作为科学认识成果的任何抽象概念或范畴,都是客观对象某方面的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④,经过头脑加工之后形成的。因此,任何抽象范畴都有其客观内容,都是“主体的个别方面的存在形态”⑤,“都是现实关系的抽象”⑥,它们的外延也就是具体的。例如生产力的外延都是一些见得到摸得着的事物:劳动者、生产工具、土地、矿山等等。如此现实的事物,怎么仅是一种理论表述?如果是,那《层次》认为属于现实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生产亦不例外,因此它也“是一个抽象”⑦。黑格尔说,概念不仅“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而且也是“彻底具体的东西”。否认这些,就必然会象康德等人那样、把抽象、范畴、概念“同人们及其物质活动分离开来”,把它们看成是撇开了感性直观材料的感知性形式,看成是“理性的产物”⑧。所以,断定社会基本矛盾诸范畴只不过是理论表述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些范畴之所以是理论,首先就在于它们是现实的。恰是这一点,马克思才认为它不同于神学史观唯心史观。这些史观反对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而马克思不仅始终坚持这一点,并且第一次把它应用于人类历史领域。所谓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和活动为其现实前提,其实质就是阐明社会历史领域同样是物质决定意识。然而,生产力生产关系首先不是思想,而是客观存在,因此,当我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为其现实的前提”中推导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矛盾诸范畴是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为现实前提”时,也就把马克思的论题--“物质决定意识”,换成了“物质决定物质”。
    总之,按照逻辑推理规则,从马克思讲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中推不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结论,因此,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生产活动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是前者派生出后者的层次关系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而是《层次》作者自己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同生产之间的真实关系又是怎样?政治经济学的ABC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由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构成。其中的劳动者则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⑨,生产力中的主要要素,而不是独立于生产力之外的什么。同时,“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会进行生产。”“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它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可见,生产力生产关系不仅是现实的人进行经济交往活动的结果,而且是现实的人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作为生产的必要条件,“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⑩所以,所谓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无非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11)。而生产力生产关系实际上是生产的两个方面,即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故此,它们和生产之间是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黑格尔说:“具体是一种自身包含着各种规定的东西。”(12)生产的规定事实上不限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有上层建筑内的一些因素,还不能缺少外部自然环境,因此,“生产实际上是将自然、社会、精神这三大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总机制。”(13)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14)缺少这三大世界中的一个,或其中的某个要素,生产还能存在,那就是不可思议的。所以,马克思说,生产“本身是分为许多构成部分而以各种不同规定相互分别的东西。如果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是无从设想”(15)。正如没有头和身躯的人只是鸟托帮,如果以为生产活动可以不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其前提,而是一种“比生产力更深的层次”(16),那只是一种梦幻;如果相反,承认一切生产都必须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其存在的条件,却又断定生产活动是“比生产力更深的层次”则只能是逻辑混乱、自相矛盾。所以,认为部分(生产条件)以整体(生产)为其现实的前提,生产是比“生产力更深层次”确实是一些有悖于常识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