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评金观涛的史学方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鲁小兵 参加讨论

二是对外交往关系。所谓“交往”,包括发生于个人或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一切行为、关系和联系。对于某一具体社会而言,交往可分为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作为社会外部因素的对外交往包括该社会与其他社会个人或集体之间的一切行为、关系和联系。从具体交往形式来看,它不只限于和平的经济文化交往,甚至包括残酷的征服战争。(13)比如在古代,比较重要的对外交往形式就包括贸易往来、民族迁徙、移民运动、征服战争、跨民族性帝国统治,使节来往、宗教传播等等。(14)不可否认,世界上可能有过所谓与世隔绝,即不存在对外交往的社会。但本质上人是乐于交往的社会动物。只要地理条件允许,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某种交往。从血缘部落间的交往到地区交往,从民族、国家间的交往到今天的全球交往。总的趋势是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形式不断增多,交往密度不断提高。马克思把世界交往的形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开始。(15)他还高度评价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交往和生产力是决定一个民族整个结构的两个主要因素,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16)
    既然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开放系统,当然不适于采用封闭系统研究方法。即使研究相对封闭社会甚至与世隔绝的社会,如果抛开其外部因素而只考虑其内部关系,得出的结论也必然具有片面性。遗憾的是,金观涛对封闭系统方法的局限性似乎毫无认识,进而将它作为考察人类社会结构演变普遍规律的基本工具,这就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曲解历史,滑向历史唯心主义。
    3
    受其方法论的制约和影响,金观涛在关于社会结构演变的一系列主要问题上的观点和论述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以下仅举三例。
    3.1关于社会结构的取代
    人类社会总是在新社会结构不断取代过时的旧结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关于社会结构取代的过程及其机制的论述无疑是一般社会结构演化理论的核心。金观涛以欧洲社会演变过程为例阐述了社会结构取代的原因和条件。他认为,社会结构的演化可以概括为旧结构被无组织力量瓦解,新的潜结构成长,取而代之的过程。(17)而潜结构能否顺利发展并取代旧结构又取决于旧结构是脆性的还是柔性的。所谓脆性社会就是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一体化的实行强控制的社会,如中国封建社会和古埃及。所谓柔性社会就是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分离的社会,如西欧封建社会。只有在柔性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社会结构的取代。(18)且不论中国、埃及和西欧社会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的关系是否如金观涛所断言的那样,从他的上述思想中至少可看出两点:其一,归根结底社会结构的取代取决于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关系;其二,社会结构的取代与外部因素无关。
    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9)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结构演变的动力,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马克思明确提到的交往特别是对外交往对社会结构演变的影响往往不被人们所理解。其实,只要认真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历史上新社会结构取代旧结构几乎都离不开对外交往的作用。换言之,历史上人类交往水平每提高一个层次,几乎都迎来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从血缘交往到地区交往,伴随着国家的诞生。在古代,民族征服战争这种残酷的交往形式对社会结构的改变起着重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20)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不能回避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的历史作用;新船路的开辟导致世界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可是,从金观涛对西欧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的论述中,我们却找不到新船路的影子。(21)金观涛能够在不考虑“外来干扰”和“不同文明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导出”社会结构取代的基本模式,不显得可笑吗?
    3.2关于所谓“超稳定系统”
    金观涛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古代埃及社会是所谓“超稳定系统”,这是这两个社会的社会结构长期不变的原因。按他的解释,这类社会的超稳定性,是依靠其本身具有周期性振荡的调节机制实现的,这种机制可以不断消除和压抑不稳定因素包括新结构的萌芽,使旧结构再生。这类社会结构停滞性和周期性动乱同时出现,其演化模式是“崩溃-修复”的循环往复。
    金观涛的超稳定系统理论存在两个致命缺陷。首先、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古埃及社会定性时,把“相对稳定”歪曲为“超稳定”。这是大前提的错误。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自然历史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但任何一种社会结构都不会永恒不变,不存在所谓“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事实上,中国封建社会和古埃及社会的结构也不断在变,只是发展相对缓慢而已。从系统论角度看,“超稳定系统”概念最初是控制论专家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一书中提到的众多概念中的一个非主要概念。这一概念只是为描述有机体与环境保持适应状态时的一种特性而使用的。总体而言,稳定或超稳定只是开放系统演变中的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耗散结构理论证实,不稳定、非平衡在开放系统从混沌向有序演化中是比稳定、平衡更基本的特征。(22)金观涛置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于不顾,将其中一个限定性极强的非基本概念吹嘘成可以在社会科学中普遍适用的规律,用它来给整个长达数千年的社会结构定性,其立论之轻率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