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历史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彭年 参加讨论

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人类历史从无阶级社会转变到更高一级的无阶级社会的一个“过渡”。而更高一级的无阶级社会的初级阶段,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相当部分,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显然,从全部人类活动过程而论,把历史认识对象局限于阶级斗争史的观点,是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现在让我们把历史认识的视线投向阶级社会。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社会生活充满矛盾,历史上充满各种斗争,但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一条基本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找出规律性来。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③。线索就是粗线条,即基本脉络。如果说阶级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罗网,那么阶级斗争就是贯串于这个大罗网之中的一个纲(主绳)。很多社会现象,都和阶级划分、阶级对抗这个基本特征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阶级社会的历史,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才能“找出规律性来”。但是,纲不等于大罗网,社会上的许多事物并不都是阶级与阶级斗争,历史认识不能只抓纲,不张网。
    生产力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但生产力本身不是阶级斗争。农、林、牧、副、渔、工、商、虞不是阶级斗争,石器、青铜器、铁器以及代田法、区种法、三圃制等等也不是阶级斗争,制陶、炼钢、纺织、蒸汽、电力等等同样不是阶级斗争。历史认识能否以它们不是阶级斗争而将其拒之门外呢?显然不能!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这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的统一体中一种“最革命的因素”。马克思强调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④恩格斯甚至提出:“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可以称为从实际发现机械运动转化为热到发现热转化为机械运动这么一段时间的历史”⑤。因此,我们不仅不应对生产力视而不见,而且应将它看作历史认识的一个出发点。马、恩认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⑥。在这里,“人们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作用,也就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⑦,即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生产力。无疑,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应该包括生产力。斯大林说:“社会发展史同时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即身为生产过程中基本力量并实现社会生存所必需物质资料生产的那些劳动群众的历史。”又说“社会发展史首先便是生产发展史,数千百年来新陈代谢的生产方式发展史,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发展史。”⑧斯大林这两段话是无可辩驳的,它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历史认识不应该将它逐之门外。
    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⑨。在这里,“人民群众的活动”包括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全部历史活动,而前者就表现为生产力,即“物质生产过程”,而且生产力又是“社会关系的根源”。那种认为历史研究“只能从人与人的关系去考察”而排斥将“生产力、物质生活资料那样的物”作为历史认识的对象的主张,同列宁所批评的马克思以前的历史理论何其相似乃尔!
    科学技术与阶级斗争也有一定的联系(为一定的阶级所利用),但科学技术本身同样不是阶级斗争。钱学森把全部现代科学划分为九个并列的学科门类⑩。其中社会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科学等可以说有阶级斗争,其他如自然科学、数学科学、人体科学等等却很难划入阶级斗争的范围。但是,马克思主义“把科学首先看作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1)。因此,历史认识将科学技术的历史纳入自己的视野之内,不仅是无可非议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的祖先曾经谱写了古代世界科技史上最灿烂的篇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卓著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当代中国史学家如果囿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不去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特别是“忘记”了我们先人那些曾经震惊世界的科学发明,似有数典忘祖之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正在出现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一体化趋向,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有的学者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为借鉴”。许多科学家呼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联合起来。列宁所预言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已经到来,历史认识如果对此闭目塞听,老是盯着阶级斗争的窗口,那就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了。
    至于近年来人们热烈讨论的文化史,其内容十分庞杂,也不以阶级斗争为限。狭义的文化指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宗教等与政治、经济相对的精神生活,一般地说具有阶级性,但亦不尽然。如美术中的山水画、幽默画、写生画、音乐、文学、戏曲的艺术形式,哲学上的思维形式、自然辩证法,以至教育中学校、课堂、考核等的形式以及部分教学内容,就很难贴上阶级的标签。宗教亦是如此,虽然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曾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但是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仍存在。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教徒增加了,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亦如此。这几年中国信教的人也多了,许多地方的庙宇、寺院香火不绝。有些专家说,佛教的精华,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养料;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的一定时期,宗教或类似宗教的思想,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因为“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所创造的”(马克思语)。所以,我们不能把宗教同阶级、阶级斗争划等号。
    广义的文化包含社会生活,有的也没有阶级性。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婚丧嫁娶、社交仪礼、节令时尚、文体活动、宗族聚落、行为规范以及服装、餐具、车船等生活用品。
    深义的文化指历史上形成的各个民族的心里素质和感情爱好等的特征,更是全民族所共有的。如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具有勇敢、勤劳、智慧的素质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和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而俄罗斯民族喜欢辽阔、广大、粗犷。这些都不为某一阶级所专有。至于浅义的文化,指文化程度或文化水平,更没有阶级性质可言。
    以上事实表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一条主绳或基本脉络,但不是全部内容。人类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认识不能以纲代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阶级斗争史代替全部人类活动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