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历史反思(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彭年 参加讨论

有的同志说:“在阶级社会里,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这是很正确的。不过我以为似乎还可以作一点补充。人类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而且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之,在阶级社会里,人除了“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具有一定的社会本质之外,还具有某种自然属性,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的自然本质”。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本质,而且是人类的自然本质;也就是对向自己本身存在着的本质,因而是族类的本质,人作为族类的本质无论在他的存在或在他的知识中不得不主张自己并实现自己……历史是人类底真正的自然史”(12)。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类的自然本质”,我的理解是指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生长老死的新陈代谢过程以及“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13)。
    人类的两种本质的存在,决定了生产的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所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4)。
    既然人类具有社会与自然两种本质,“生活的生产”包括劳动与生育,并表现为社会与自然两种关系,而“共同的活动方式”——“生产力总和决定社会状况”,所以历史认识对象,不仅应该包括经常体现“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历史,而且应该包括体现物质生产力和生育(人类自身的生产)的自然关系的历史,所以马克思强调说:“历史是人类底真正的自然史”。这里所说的“自然史”,实际上还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生长老死的自然过程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不同的阶级地位上生活,他们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多年来论者常常以此为据给历史上各种思想、观点、学说、学派确定阶级属性。其实,反映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观点、学说、学派是错综复杂的,而反映的主体——历代的思想家、学问家、科学家也具有社会与自然两种本质。因此,一般地说,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具有阶级性,特别是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方面更为明显。但是也不能绝对化。例如各个时代的自然观主要是受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很难说它是属于哪个阶级的。汉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个派别,你说打上了什么阶级的烙印?哥白尼的日心说,可以归到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库里去吗?当代的宇宙大爆炸说更不能说是资产阶级学说。有的思想是各个阶级共有的,如某些美学思想。毛泽东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15)这是很正确的。中华民族的子孙都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诗经、汉赋、唐诗、宋词,中国人都有浓厚的热爱乡土的桑梓之情……这些都说明了,在阶级社会里,不是一切的人类活动和精神生活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不是一切事物都打上阶级的烙印,历史认识对象不应该局限于阶级斗争这块世袭的领地。史学的天地是广阔的,史学象海洋,史学家应该冲出狭窄的领域、游弋于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海洋之中。
    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对阶级矛盾的认识。多年来,人们对阶级关系、阶级矛盾作了片面的了解:提起阶级矛盾,就只讲斗争和对抗;说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只讲农民战争史,并且认为这样做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是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当然也不符合历史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矛盾都具有两重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列宁说,矛盾双方除了“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这一性质之外,同时还具备“对立面的转换,互相联系”以及“一致、同一、均势”的性质(16)。前者是矛盾的斗争性,后者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体现了事物的本质。
    关于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说得更清楚。他说:“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17)。
    既然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性质,因而我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阶级关系、阶级矛盾时,就不能只看到斗争性,而忽略同一性。毛泽东说:“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18)。这就是说,阶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的,当矛盾发展到外部对抗时,斗争性是主要的,而在两个阶级处于“长期并存”状态即和平时期,则同一性居支配地位。
    《共产党宣言》在论述了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以后指出,“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但是,当出现这两种结局的历史条件尚未具备的时候,对立阶级的双方为了“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有可能达成某种妥协,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同时共存。例如封建社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就是这样。就地主阶级的本性而言,它总是要求无限度地榨取农民的血汗,来满足自己寄生性的消费,农民阶级则希望摆脱地主的剥削。但农民战争的结局却是,农民不可能摆脱封建剥削,地主阶级也不可能无限度地剥削农民,于是出现了相互妥协的局面:农民接受“轻徭簿赋”的剥削,地主改变“赋敛无度”的榨取,从而产生了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历史现象。这就是说,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是农民与地主阶级斗争的结果,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阶级矛盾的消灭,而是阶级矛盾的“同一性”代替“斗争性”占居主要地位时所形成的一种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