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谈史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民族研究》 侯哲安 参加讨论

例如历史上有若干概念,形式逻辑中概念表现为名词(如民族)这种概念是固定不变的,辩证逻辑的概念则不同,它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这种概念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如苗族是一个单一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一员。又如生产关系这一概念,它是一般社会的概念,又是从原始社会直到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概念,而且是变化的。总之,辩证逻辑无论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面都必须是历史的逻辑的辩证法的统一,才能有正确的思维活动。
    举一个我国历史上的例子,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而这一历史事件在历史书籍上的反映是有缺点的。例如有的史书先写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似乎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写战国中期“高温液体还原法”和金属铸范的冶铁业的创造和发明以及它的推广,却看不见奴隶或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的功绩;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也看不见人民这个主体。特别是写变法时,如魏国李悝的变法、商鞅的变法,吴起的变法,也看不见他们为什么要变法,没有人民的推动他们是提不出变法的。变法之所以实行,主要是迫于人民的要求,而不是所谓“法家”的创造。变法后为什么统一任务落在秦国的身上?原因是,秦国的变法是比较早的,也是比较先进的。如公元前384年废人殉,这是奴隶的解放,重视人民的劳动; 公元前350年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公元前348年初为赋;公元前336年初行钱; 公元前295年生产已有很大增长,曾予楚粟5万石;公元前246年史书记载“秦益富饶”; 公元前221年更名曰黔首,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原因是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改革的要求,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人民的要求是因,改革是果。但是我们史书就倒果为因,以因为果。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是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内因,从外部条件来说,中原六国的人民对于战争的破坏有着强烈的反抗。初步统计,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03年到前221年统一,182年中载于史册的战争就达255次,平均每年1.6次左右;小的战役不计在内,每年战役中杀戳之惨,令人不寒而栗。如前274年秦魏之战,斩首15万。前298年秦伐楚取十六城,斩首5万;公元前260年秦白起败赵军坑45万人。
    在战争中,农民不仅被大批的掳掠作为奴隶。《墨子》说过,一国的兵力攻入一国的境内,就割夺作物,砍去树木、破坏城郭,抢夺家畜,这就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因此,所有战国七雄内的人民的反战的情绪日趋高涨,解决的办法就是统一,停止战争。这一历史必然的任务,落在改革比较有成效的秦国身上。这种历史的必然,又是经过近二百年的过程得来的,决不是秦始皇个人的丰功伟业。史书上大书特书“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不是事实。贾谊《过秦论》中说秦始皇是“续六世之余烈”,才统一了六国。所谓续六世之余烈,如果我们理解为通过六个时期的历史斗争,那么这一命题是历史的、逻辑的、也是辩证法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才14岁,前238年22岁才视政,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今天写历史决不能留下英雄造时势的错觉,把统一的功劳归功于秦始皇一人。
    秦始皇统一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文字的统一,当时各国已有自己的文字,不过写法不一,由于各国人民的交往,迫切需要统一写法,以利于文化交流,而且写法又是逐步演变而形成。又如交易上共同使用的标准度量衡,人民迫切要求统一,以利于市场交换。反映到上层建筑中,秦始皇采取措施,使它合法化。当然不能否定它的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只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它的根源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可是不少史书大写特写秦始皇个人的功德,而看不见基础的作用,这就是非历史的非逻辑的,也是非辩证法的写法。此外,有的作者把统一的原因归于战争,也是错误的。因此要分析秦国统一六国这段史料,找出统一的必然规律。同时抛开所谓“重用法家”“排除吕嫪集团”等这些偶然性的东西,得出必然性的规律。又据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统计,春秋时代,中原四周的少数民族,名目繁多,计戎12,狄10,蛮则群蛮。秦穆公早灭国20(掳李斯《论逐客书》)独霸西戎。基本上除了秦国后顾之忧,有利于经营中原,这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应是规律性的。
    还有春秋时晋国是一大强国,与秦国邻近。自晋献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君位,导演出一系列的分裂活动,终于在公元前403年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从而减轻了晋国对秦国的威胁,秦国正是利用了魏、韩等国的矛盾,争取自己的胜利。这是外因,也是秦统一六国的外部条件,这一段历史本身就带有规律性,所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写起。在写秦统一时也应当作为规律写进去。总之,规律中的因果联系,是可以转化的。司马迁说: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这是统一的原因;统一是结果。统一之后,施行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就是果转化为因,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是果。
    最后,总括以上所述,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写史书,首先要求大量的史料,这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宝贵的传统,例如司马迁写《史记》,不仅竭父子二人之力阅读了大量古籍,而且作了广阔的调查;又如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他先把史料作成长编,仅唐代的长编原为600卷,后压缩为80卷,他事先还作《历年图》和《通鉴举要历》,其积累资料之勤,可以想见,南宋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举要》68卷,两书连同目录共1063卷,他自己说:“网罗收拾垂四十年”。这些勤于收集史料的传统是应当继承的,但在收集时的观点则多数是违反唯物主义的,表现在人民与历史的关系上,多数是“英雄造时势”而不是“时势造英雄”。因此我们对古人的史学传统只能是批判地继承。
    其次史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应当合乎逻辑,我国唐代杰出的史学家也是历史哲学家刘知几就是一个好的榜样,他针对当时的史学有不同的意见,写出他的代表作《史通》,他在当时情况下写出《惑经》,针对传统思想,进行尖锐的批判。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有着唯物主义的倾向,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他反对“天道”,反对班固的《五行志》,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但是他对天道的批判,又是不彻底的,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缺乏,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成为折衷派。显然,刘知几的历史哲学是有影响的,试看宋代出现了史学家郑樵,他对刘知几的思想、批判精神又有所发扬。郑樵的批判,针对当时所谓正宗的神学和正宗的史学,反对阴阳五行和灾异祥瑞的论点,是具有无神论即唯物主义倾向的,反对命运论,主张人定胜天也是对的。但他也和刘知几一样,受着自然科学知识局限性的影响。而只能批判地继承,才能对史事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又次,历史哲学要求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客观存在的史事和历史人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必然性,也就有规律性,特别应探讨规律性,然后应用于实践,即所谓古为今用。司马光为什么写《资治通鉴》从书名就可看出他是对统治阶级说的,也是对人民的安定要求说的。郑樵在《夹漈遗秸》中留下一篇“论秦以诗废而亡”这篇短文,把民怨放在重要地位是唯物主义,又是符合辩证法的。他是以秦亡的规律性用来针对宋对金在政治上的屈辱而言,特别是他所关心的,不仅是国,而是人民,所以他说:“吾固知公卿士大夫之祸速而小,而小民之祸迟而大”。郑樵在对史料的整理提出“通识”,认为“通识”是“总括特殊,包罗万有”,这种对历史作总的概括的观察是对的,但距离辩证法的要求又是很不够的,这一点传统仍然可以批判地断承,从而否定那些罗列现象不加分析的历史著作。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也就必须把历史科学上升为历史哲学,使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历史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但不能以论代史,也不能以论带史,而是要使历史成为当时的历史的再现,成为符合于客观实际的历史,并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无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作为今日的借鉴。为此我们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把历史的、逻辑的、辩证法的三者统一起来,重视研究我国的历史,写出实事求是的历史著作,才能为今日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