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1949——1978:新中国迈向世界的步履为何如此蹒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余三乐 参加讨论

1960至1961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美国政府内部在对是否应该向中国提供粮食问题上曾有过讨论。一些官员认为,向中国提供粮食可以分化中苏关系,可以改善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如果想在对华政策上有所作为的最好时机”。在肯尼迪就职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曾试探性地说:美国关心世界任何地方的饥荒,“愿意对任何对粮食的要求和需要给予考虑,而不问其来自何方”(注:《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第430页。)。他说,不过中共的态度敌对,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会对美国的行动给予积极的响应。翌年他又说:“中共方面没有表示出任何愿从我们这里接受粮食的兴趣……我们总得知道究竟是否需要,以及可能在什么条件下发放,但我们对此毫无所知。”(注:《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第431页。)他暗示,如果接到要求,是可以考虑的。
    1962年6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在一次招待会上说道:“现在处境不妙和维持不下去的,正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自己……中国目前在经济上尽管还存在困难,但是中国人民一定能够用集体的力量和辛勤的劳动去战胜它。”(注:1962年6月12日《人民日报》。)算是对美国的试探做出了回答。
    另外,1961年3月,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方提出交换新闻记者的动议,也为中方所拒绝。后来毛泽东曾多次谈到此事,1964年6月,他说:“美国人想跟我们做生意,我们就是不做。他们想派新闻记者来,这也不成。我们认为大问题没有解决以前,这些小问题、个别问题可以不忙着去解决。”(注:《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33页。)1965年10月,他又说:“我们要啃住一条,它一定要从台湾撤走,其他问题都好解决……美国曾想和我们交换新闻代表团。它说,从小事情开始,大的问题好解决。我们说,要从大的问题开始,小的问题才好解决。”(注:《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71页。)
    1962年,蒋介石大肆叫嚣并积极策划“反攻大陆”。美国政府经过研究,认为没有成功的可能,便指示华沙会谈美方代表向中方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反攻大陆”。
    其间也有一次中方采取了主动,陈毅外长曾说,如果美国提出外长会晤的话,他愿意同美国外长晤谈。但是美方则认为没有必要。
    1964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接着又试验成功了氢弹和中程导弹。继肯尼迪后上台的约翰逊政府受到强烈的震动。为了改变中国不受国际条约约束的状况,美国又作了一些试探性举动,如放松医生、商人、运动员、国会议员到中国旅行的限制,并准备邀请中国参加裁军谈判等,但它依然认为中国是比苏联“更富侵略性的国家”,是北越“侵略的主谋”,并且不准备放弃台湾。
    1965年1月,毛泽东在接见美国作家斯诺时,斯诺曾说:“这次我回去,约翰逊可能找人让我去见他一次。你有什么口信要捎给他吗?”毛泽东说:“没有。”(注:《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54页。)不久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严重干扰了外交工作,中国与已经建交的40多个国家中的30个发生了外交纠纷。“打倒帝修反”、“支持世界革命”的口号越喊越高,中美之间更加没有和解的可能了。整个60年代是新中国国际环境最为严峻的时期。
    三、70年代初,中美终为各自的战略安全利益考虑而实现了和解
    60年代又是美国相对衰弱而苏联日益扩张的年代。
    经过战后20年的恢复与建设,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美国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超级大国,但是战后工业总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54%,黄金储备占75%的那种压倒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1970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率下降到37.8%,出口贸易下降到15.2%,黄金储备下降到15.5%。曾经与黄金等值的美元多次发生危机,以至后来不得不与黄金脱钩。英、法等国不愿意再作“小伙计”,逐渐地谋求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地位。1964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又不顾美国的反对,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并且冲破美国的束缚,与台湾断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从60年代初起美国就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10多年的战争耗费了它1千多亿美元的财富。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苏联,正好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它的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启动的畸形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了60至70年代,它在战略核武器的生产和储备上,逐渐达到了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后来居上的地位。1962年美苏最主要的战略核武器--陆基洲际导弹之比为297:75;到了1969年达到1054:1050,已经近乎相等;然而到了1970年,则变为1054:1300,苏联变劣势为优势。在常规武器方面,苏联也占有明显的优势。以此为后盾,苏联在世界各地与美国激烈地对抗和争夺,到处伸手,连连得分。到了60年代末,在战后两极对抗的格局中,天平开始向苏联一方倾斜了。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多次挑起边境的争端。1962年5月,他们胁迫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7万民众跑到苏联;1968年1月5日,苏军侵入乌苏里江中国一侧七里沁岛,用装甲车压死边民4人,伤9人;1969年3月,更出动大批军警入侵中国的“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人。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甚至准备对中国的核设施发动袭击。
    在此期间,1968年苏联纠集华约一些国家出动了50万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切深刻地震撼了中国领导者,在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的指导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粗暴地侵略它的“盟友”,迫切威胁中国安全的不是美国,而是苏联。就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不到3周,中方即向美国建议恢复停止了一年多的双方大使级会谈。
    在美国一方,1969年上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敏锐地洞察到世界格局的变化,他预言,在本世纪最后的三分之一时间主宰世界前途的,不再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包括美、苏、欧、日、中的五大力量。尼克松和他的顾问基辛格,起初也还是认为中国是比苏联更为好战的国家。1969年3月尼克松仍强调要对付中国可能发生的核进攻。7月25日,他在阐明“尼克松主义”的《关岛声明》中仍称中国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但是在新疆中苏边境发生的一场武装冲突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基辛格细心地查阅了地图,他发现冲突地点离苏联的铁路只有几英里,而离中国的任何一条铁路最近的距离都在几百英里。他认为,中国军方决不会选择这样不利的地点发动进攻。换句话说,挑起争端的是苏联而不是中国。由此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最富侵略性的共产党国家”不是中国,而是以“和平”、“缓和”为烟幕的苏联。而中国,用尼克松的新观点来看,可能成为美国用以抗衡苏联的一张牌。
    基于这种对战略安全的共同认识,中美两国经过两年多小心翼翼地试探和摸索,终于打破20多年相互隔离的坚冰,1972年2月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国际政治格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紧接着,日本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与台湾断绝了官方往来,和中国建交。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合法权利一事,虽然发生在1971年10月,虽然得益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但显然也包含了中美和解的成果。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当时并没有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而且仍处于“左”的错误思潮指导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但确实是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对外经济往来也由此而大大加强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