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新中国迈向世界的步履为何如此蹒跚(4)
第四,关起门来搞建设能不能成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天下之中”、“万事不求人”是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际,明清两代统治者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将国门紧紧锁住。1840年以后,列强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实行“门户开放”,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任外国侵略者宰割。这更强化了中国人的排外心理。毛泽东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封锁我们的时代,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矫枉过正,忽视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以上四个方面,曾经是阻滞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论障碍。70年代初,毛泽东纠正了前两方面的错误认识,和周恩来一道实现了与美国的和解,并且创立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为中国后来的对外开放开辟了道路。邓小平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世界各国发展的规律,提出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思想,并领导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实践。在他的领导下,我党确立了以经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把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也就是改革),写进党的纲领,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而且经受住了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考验。回顾60年代至70年代那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