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侗族的蛇祖神话与蛇禁忌 侗族也有与黎族类似的始祖神话与蛇图腾禁忌内容。据广西三江、龙胜等县侗家始祖传说,上古时有两父女在上山打柴路上遇到一只大花蛇,昂头张口、尖长牙齿,令父女俩摆脱不了,大花蛇对老父说:“你们不用害怕,只要你家姑娘做我的妻子,以后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后来,姑娘就走入山洞与花蛇成亲,并产下一对男女。侗家人认为信奉蛇神的人就是“登随”(即蛇种),而“登随”只是存在于母系,女子是“登随”流传的渠道。每年元宵节期间,侗族都要以隆重的蛇舞来纪念蛇祖“萨堂”。跳蛇舞时,侗民们身穿织有蛇头、蛇尾、鳞身的蛇形服饰,在侗寨神坛前的石板上围成圆圈,模仿蛇匍匐而行的步态。侗民有严厉的蛇禁忌,禁捕禁食蛇,若违犯禁忌,就要斟酒化纸敬祭祖先,向其赎罪,否则就会遭遇瘟疫、患病等灾难,甚至认为遇见蛇蜕皮、交尾是惹祸损财的凶兆,也要通过祭祖才能逢凶化吉(31)。 3.傣族蛇形文身 云贵高原是古代濮、越各族杂居之地,汉晋以来又有西迁的部分骆越、西瓯及汉晋间云贵高原上故有的越人后裔,发展成唐宋时期的越系“黑齿”、“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棠魔”、“白衣”等族,在不断迁徙中发展成西南边境的傣族、老龙族等族群。蛇图腾是傣族多样图腾文化之一,表现在傣族民间众多的蛇、龙图腾传说,以及蛇纹文身形态上。根据傣文历史记载,傣族部族神为人身蛇尾的猛神,“傣族的祖先是龙,世世代代都是龙变的。经书上说爱在河边水边生活的人是龙,为了不忘记老祖宗是龙,总是要把两条腿纹成龙壳(龙壳即鱼鳞状纹),镶金牙是龙齿”(32)。 4.苗族的蛇娘巫术与恶龙祭祀 苗、瑶、畲等苗瑶语族同属于古代“南蛮”集团成员后裔,苗族的崇蛇文化包括“蛇娘神”巫术和恶龙祭祀。在湘沅间的苗族常见一种蛇娘神的巫术,祭祀蛇神的巫师叫雷师公,他为蛇娘立坛造硐穴,封入一个蛋,并贴有“禁内有蛇”的字符,示人蛇卵生有灵。雷师公的法堂正中,还竖一根雕有人面蛇身的法棍,如同图腾柱。雷师公在扮演蛇娘施术时,用二尺四寸桃木板画上“人面蛇身”的蛇符,打在十字路口,或用黄纸画符,火化吞吃,谓能逐邪、断路、变物、藏身,神变万千。从雷师公所诵的咒语中能看出蛇图腾的内涵,及所谓“存吾身,化吾身,化在南蛇肚里去藏身。去在南蛇背上去,回在南蛇肚里藏。”在苗、瑶、畲族的其他巫教中,也有南蛇神巫术,施术的“师爷”手执雕有活动蛇头的魔蛇棍,念“催得南蛇分八路,催蛇捉鬼上庙堂”的咒语(33)。 在黔东南台江施洞镇,古老龙船节的起源神话蕴含了鲜明的蛇神禁忌内容(34)。传说远古的一天,清水江边的苗民父子保与九保突遇狂风巨浪,江中恶龙把九保拖进龙洞杀死,保就放火烧了龙洞、烧死恶龙,恶龙灵魂作祟并危害清水江边百姓生活。恶龙托梦给苗民,希望他们能用杉木仿照它的身躯造龙船,每年在清水江边划几天,就能保佑苗民,于是各寨纷纷伐木造舟,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划龙船竞赛,果然获得风调雨顺。 5.畲族的“蛇仙”崇拜 闽东福鼎县双华畲族的蛇崇拜表现在“二月二”歌会,又称为“会亲日”。相传这里的畲民是清初迁界时从浙江苍南迁入福鼎的。一天晚上,突然狂风暴雨,在他们祖先开基的石洞中先后爬出两条赤黄、青蓝的大蛇盘在厝基上,人们两次将蛇放到水中,两条蛇一次次返回到厝基上。第三次,祖头公亲自把蛇送到水口放生并点香祷告,当天晚上,两只蛇没有再回来,但祖头公在夜里却梦见双龙的化身红面和青面两位将军向他致谢。祖头公醒来后,就召集当地畲民,择二月初二日在水口盖起石板宫,塑红面和青面将军两尊蛇神像以奉祀,从此双华畲民人丁兴旺。于是二月初二的畲民“会亲日”成为当地最大的节日,每逢该日,众多畲民回到双华村祭祀二神(35)。 6.台湾原住民的蛇图腾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社会中保存了丰富的蛇图腾文化,南部山区的排湾族、鲁凯族最盛,中部山地的泰雅族、布农族也有。从创始神话到器具装饰,从建筑雕饰到文身图案,蛇图腾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蛇祖神话传说见于鲁凯和排湾两族。鲁凯族的始祖传说认为,远古时代从海边漂来一个陶罐,里面有两颗蛋,后来孵化成两条百步蛇,成为鲁凯人的祖先。又有认为,太阳在山上产了两颗卵,一条蛇前来孵卵,生出一对男女,成为鲁凯部落头目的祖先,鲁凯平民则是由一种青色的蛇产下的卵孵化而成的(36)。排湾族的蛇族神话内容非常丰富,大武山(Kavulungan)、考加包根山(kinabakan)、知本山等始祖地均有蛇祖传说。大武山神话说,大武山上的Pinabakatsan有一根竹子裂开生出许多灵蛇,化成男女,成为祖先。考加包根山神话说,太古时山上有处大石裂开生出男女二人,二人相婚生下许多子女,有蛇、瞎眼儿、单手或单脚或无头的,最后才有完整的男女,后来一部分北上赴知本社为卑南族之祖,其余南下成排湾族的祖先;又说在山的绝顶上,太阳生下红、白二卵,由名叫保龙的灵蛇孵化出男女二神,即为排湾头目之家;还有传说在帕伊鲁斯社(Pairus)的马卡拉乌拉乌吉(Makarawrauzi)太阳每日产下二卵都被大蛇吞掉,后有三女子合力捕蛇投入深渊,太阳卵才孵化繁衍为排湾头目之祖。知本山塔拉马卡乌社的传说认为,从前在匹那布卡兹安的一根竹子破裂,滚下四颗蛋,蛋里出现了蛇身的男女,相婚繁衍生子,长子残障,次子健康,长大后做祈祷产生了众多的人类(37)。 排湾、鲁凯等族的蛇图腾偶像最鲜明地表现在建筑形态上,头目家屋、青年会所、骨头棚、祖灵屋等建筑上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蛇形象的装饰和标志。根据笔者之一2008年暑期在屏东县雾台乡鲁凯部落、来义乡望嘉村排湾部落的考察,传统的头目家屋多以石板构筑,一般都有宽阔的前庭广场,中植一棵老榕树,并树立一方表示权威地位的祖像、百步蛇纹和蛇纹陶壶图像的石碑,家屋正面的屋檐、横梁、门楣、门窗、大门上也都刻划猎首与盘蛇形象,室内的中厅的雕刻柱以及摆设的屏风、陶壶、木盘、占卜箱、刀剑鞘等也都不同程度装饰蛇纹和人像。 原住民的文身图案也由蛇纹演变而来。《隋书·流求传》:“男子拔去髭鬓,身上有毛之处皆亦除去。妇人以墨鲸手,为虫蛇之文。”《诸罗县志》云:平埔族“文其身,遍刺蝌蚪文及虫鱼之状。”根据现代民族志调查,台湾原住民最典型的文身形态保存于中部山地的泰雅族和赛夏族人群中,纹饰的形态与蛇、人有密切的关系,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斑纹演变成的各种花纹如曲折线纹、半圆形文、叉纹、网纹、菱形纹等为主(3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