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南蛮蛇种”文化史(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方文物》 吴春明,王樱 参加讨论

7.壮族与岭南汉人的蛇母崇拜
    岭南是商周时期“瓯”、“桂国”、“九菌”故地,周汉时代为“西瓯”、“骆越”及“裸国”等百越支系,汉晋以来为“乌浒蛮”、“乌蛮”、“俚僚”、“俚蛮”、“峒僚”,宋元以后为“僮”,即现今壮侗语族的壮、侗、水、布依、黎等民族文化。壮侗语族各族群大多保留深厚的蛇神崇拜文化,与壮侗语族民族史关系密切的岭南“汉民”的蛇神文化同出一辙。
    广西武鸣、上林、马山、宾阳一带的大明山地壮族社会,流传着一个龙母传说,说遥远的古代,大明山里住着一位贫穷的老婆婆,她在进山采集野菜的路上救起了一只快死小虫,并像亲生儿子一样把小虫抚养成一只可爱的小龙,称为“独龙”。独龙越长越大,养母的茅棚都不够住了,她就告诉独龙只有切掉一段小尾巴才不会越来越长,剪了尾巴的独龙在壮语里称为“特吉”。特吉的尾巴不再加长,身体却仍然越长越大,养母终于养不起要放它自己谋生,特吉呼啸一声变成一只腾空巨龙飞向深潭龙宫。养母死后,特吉将她葬在龙头山顶的一座高冢,每年都夹带着一阵风雨前来祭祀龙母。迄今,在大明山地的武鸣、上林、马山、宾阳等县,都分布大量的龙母村和龙母庙,其中武鸣县两江镇的旧龙母屯还保留一尊明代以前的石雕蛇头图腾石,突显龙母文化的蛇图腾性质。
    广东“汉民”社会也是“龙母”崇拜的繁盛区,德庆西江与悦城河交汇处的“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唐代以前,甚至被认为是岭南地区最古老的龙母庙。据悦城龙母传说,秦始皇时悦城河、西江与绛水河交汇处住着一位老渔翁,有一天他救起了西江上游漂来的木盆里的一位女婴,并将其抚养成人。一日她在西江边上浣衣时在河滩上捧回一个巨卵,回家放在一个陶罐内孵化出五条小蛇,她就将小蛇养在程溪(即悦城河)中,原来她捧回的是龙蛋,五条小蛇是五龙子,她就常与水中游动的五龙子像母子一样相处,她因此被称为“龙母”。某日龙母在河边剖鱼时不慎误割五龙子的尾巴,五龙子就遁迹溪中,多年后重新游回的五龙子满身鳞光、蟠腾江中,与龙母亲密如故,母子扶危济困于西江两岸。龙母死后葬在悦城东岸,五龙子遂在江中掀波作浪、堆沙移坟至东岸的龙珠宝地,后人再设立祠庙祭祀(39)。
    广东“汉民”社会与广西大明山壮族社会“龙母”信仰高度一致,传说故事稍有差异,但都说“龙母”是蛇的养母,因此水神“龙母”实际上就是“蛇母”、是一种蛇神。遗迹遍及岭南,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西江流域的龙母庙就有352座,龙母行宫更多,大凡江河要冲和出海口处都有龙母庙(40)。龙母是岭南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壮、汉各族人民共同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水神,标明岭南壮、“汉”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源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岭南的汉民社会文化与史前上古土著文化的关系,岭南“汉民”实际上是汉化的越人或土著化的汉人。
    8.东南汉民社会的崇蛇文化
    与岭南汉民社会的蛇崇拜文化一样,东南江、浙、闽的“汉民”社会中也存在十分丰富的蛇图腾“文化残余”(41)。
    在江南地区,崇蛇文化可以明确地分成两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类是具有底层特征的原初意义上的蛇神崇拜,第二类是汉越文化融合背景下被“文化改造”的蛇神故事。作为历史文化底层特征的蛇神崇拜,反映在十分兴盛的蛇神崇拜上,迄今江南各地的“蛇王庙”及蛇神偶像崇拜随处可见,如南京太仓、苏州娄门内的蛇王庙,宜兴城隍庙、太仓土地庙中的蛇神偶像崇拜,这些蛇神塑像或为蟠蛇形态,或为人首蛇身,或为蛇郎君手中握蛇,或蛇娘子佩蛇形发簪。各地把遇到蛇看成是吉利的好事,是祖宗回家或财神将到,于是旧时太仓、常州、宜兴一代还常见“召蛇”或“请蛮家”的巫术,即在遇到天灾人祸和巨大灾难时,举行仪式,请求蛇神“蛮家”保护,祭祀时使用人头蛇身像和蛇形、蛇蛋形的食物。这些民间崇蛇习俗,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蛇图腾文化。
    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就透露出了蛇被“文化改造”的历史进程。汉话文本的白蛇故事出现于唐宋小说中,反映了汉民人文视野下“南蛮蛇种”被诬蔑为“妖”的文化境遇,此时的“白蛇”时以白衣女子现身、时又蛇形毕露,是专门掠杀男人的“蛇妖”。明清小说中的白蛇故事又被发展成为蛇妖的白娘子与徐公子的爱情遭遇,不管是“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还是她最终被“改造”成“蛇面人心”好女子,进一步折射出汉民人文面临“非我族类”的“南蛮蛇种”时民族心理上所暗藏的“文化改造”心态。因此,从文化史、民族史的角度观察,唐宋、明清历代的汉话文本下“蛇妖”白娘子故事的跌宕情节,反映了华南越、汉文化更迭过程中,“南蛮蛇种”面对“华夏文明”所遭遇的被征服的文化命运,华夏视野中的“南蛮蛇种”是坏的“妖孽”,需要被“改造”成符合华夏文化(伦理)的“好人”。可见,汉民时代“重新表述”的“白蛇传”故事,折射出的是江南文化史底层的“蛇种”文化内涵。
    闽中地区也有类似江南两类的崇蛇文化形态。汉唐以来,闽中的蛇崇拜未有中断,蛇神庙、蛇王庙是常见的民间宫庙。福州城内的闽越王庙,有蛇神偶像崇拜,据称“王有二将,居左右,尝化青红二蛇,见香几间以示灵显,闽人有祷即应”(42)。清代福州南台、闽侯洋里仙洋村也有有较大规模的蛇王庙,供奉雕塑蛇像。此外,在闽西,长汀、连城也有许多蛇王庙,据清光绪《长汀县志》卷二十六、二十七载,长汀府城西门外罗汉岭有蛇王宫一座,庙中供有蛇王菩萨像。蛇王形似一僧人,手中执有一蛇,该蛇神像现藏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内;该县平原里溪边,也有一座明正德年间建的“蛇腾寺”;在罗汉岭的蛇王宫,人们甚至将民事纠纷、判断是非等问题也诉请蛇神予以公断。南平樟湖板镇的蛇王庙保存了最完整的蛇图腾习俗,从中可见闽地崇蛇文化内涵的细节。据林蔚文先生的调查,该庙蛇神传说为姓连的蟒蛇精,来自邻县古田,称“连公”、“连公爷”,庙为“连公庙”,庙内斗拱出檐处饰蛇首状昂头,庙内供奉“连公蛇神”偶像,陈列道光十年铸造铁花瓶、铁烛台以及光绪年蓄蛇瓷瓮,每年农历正月十七至十九的“游蛇灯”活动和农历七月初七的活蛇赛神活动是主要的崇蛇活动。蛇灯以色纸糊扎的巨型蛇头、蛇尾及中间衔接长达几里的灯板组成,每块灯板长约2米,上置灯笼三盏,内燃红烛,几百人组成的游行队伍人手一板,衔接成长队,代表了蛇的身躯,入夜时分绕镇游行直至夜半。赛神活动初见与明代文献记载,每年六月间,当地民众就外出捕捉活蛇,将之交给蛇王庙中的庙祝“蛇爸”,“蛇爸”将活蛇置于蓄蛇瓷瓮中,至七月七日再分发给参加赛蛇神游行活动的男子,人手一蛇,人们或将蛇缠于头上,或盘于腰上,活动后将活蛇放生于闽江水中,之后在蛇王庙前搭台唱戏以酬神(43)。除了立庙游蛇外,东南人民还崇尚蛇形装饰,清人施鸿保《闽杂记》说:“(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俗名蛇簪。……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彭光斗的《闽琐记》记载福建妇女好将头发盘成黑蛇蟠卷状:“髻号盘蛇……乃见闽妇女绾发,左右盘绕,宛然首戴青蛇,鳞甲飞动,令人惊怖。”蛇形装饰艺术,表明蛇神信仰在族群心理上的深刻烙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