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篇(上)“虫”部;《史记·吴太伯世家》注“荆蛮”引唐司马贞索隐。 ②a.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b.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3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c.秦慧颖:《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东南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彭适凡:《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文物集刊》(3),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④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⑤陈国强、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百越民族史》,第6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⑥a.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1938年;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c.名山后遗址考古队:《奉化名山后遗址第一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d.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海盐县龙潭港良渚文化墓地》,《考古》2001年第10期;e.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f.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黄宣佩主编:《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g.孙维昌:《良渚文化陶器纹饰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第6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h.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⑦a.肖梦龙:《试论江南吴国青铜器》,《东南文化》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b.宋永祥:《试析皖南周代青铜器的几个地方特征》,《东南文化》1988年第5期。 ⑧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铜器》,第91~93、100~104、108~109、176~177、216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⑨(宋)罗愿《尔雅·翼·释龙》语“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体现了华夏、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明对“龙”这种虚拟生物形象的拟构。 ⑩a.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b.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第2期;c.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11)福建博物院等:《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第35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南京博物院等:《鸿山越墓发掘报告》,《鸿山越墓出土乐器》、《鸿山越墓出土玉器》、《鸿山越墓出土礼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 (13)傅举有:《古越族的青铜艺术》,原载香港《中国文物世界》第59期,转引《中国历史与文物考古研究》,岳麓书社,1999年。 (14)a.衡阳市博物馆:《湖南衡阳县赤石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6期;b.陈建明主编:《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第32页,湖南省博物馆印。 (15)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岳阳县莄口出土春秋人像动物纹青铜卣》,《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 (16)熊建华:《湘潭县出土周代青铜提梁卣》,《湖南考古辑刊》(第四集),岳麓书社,1987年。 (17)a.周世荣:《桑蚕纹尊与武士靴形钺》,《考古》1979年第6期;b.陈建明主编:《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第33页,湖南省博物馆印。 (18)a.李如章:《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研究》,第55-56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b.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第416页,线装书局,2008年。 (19)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第418、437页,线装书局,2008年。 (20)a.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b.《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c.《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9期;d.《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9期;e.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f.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g.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h.《昆明羊甫头墓地(壹、贰、叁、肆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i.《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周琦:《东瓯文化源流考》,《台州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