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中,发生在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五月的一场战役(史称“己巳之役”),以往的研究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①。从军事角度观察,其重要性可能并不突出,但从文化角度予以审视,此役却有极其深刻之内涵。 笔者不揣谫陋,谨陈己见,就正于方正之家。 一、“己巳之役”概况② 天聪三年(1629年,明崇祯二年),皇太极经过数月准备,于十月初二亲率大军出征伐明③。二十六日深夜至次日上午,左右两翼部队突破长城龙井关和大安口④,十一月初三攻克遵化⑤。“十三日,大军至蓟州……十四日,大军至三河县”,十五日,部队渡过通州河⑥。二十日,“大军逼燕京。上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两翼营于东北”。⑦ 十二月初二攻克良乡⑧。初四又取固安县⑨。十六日,部队绕行北京城外,在卢沟桥击败明军⑩。此间,八旗军还在京城永定门外歼灭明军四位总兵官率领的增援部队(11)。二十五日,皇太极决定停止围攻北京城,转锋东向,直奔山海关方向(12)。此为战役第一阶段。 十二月二十七日先头部队到达明朝辽东重镇永平府(13)。二十九日皇太极率大军向永平进发并将其包围(14)。天聪四年正月初四黎明,攻克永平城(15)。初六,皇太极在永平城举行了检阅仪式(16)。在封赏功臣、部署驻守部队、安抚明朝降官降将之后,皇太极于二月十七日率参战部队旋跸回师(17)。此为战役第二阶段。 天聪四年三月初二日,皇太极回到沈阳(18)。随即命令留守沈阳的二贝勒阿敏和贝勒硕讬率部南下,与驻守永平、遵化、滦州、迁安四城的参战部队调防(19)。时过两月,即天聪四年五月,永平等四城接连失守,阿敏等贝勒率部弃城引还。(20) 此为战役第三阶段。至此,“己巳之役”全部结束。 此役第一、二阶段,八旗军气势恢宏,长驱直入。攻城陷寨,所向披靡;取将军首级,如囊中探物。皇太极还数次环视京城,与诸贝勒登高驻马眺望,指点明京,谈笑风生。甚至还在明京郊外皇家禁区,驱马狩猎(22),如入无人之境,全然无视明廷之存在。但到第三阶段,形势急转直下,恍如隔世。同是满洲部队,判若两军。十多天内,连失四城,一改历来虎豹熊罴之态、骁勇善战之势,兵败山倒。其狰狞恐怖之像毕露,部队撤退前,不仅大肆掳掠烧杀,还将明朝降官全部处死。其变化之快,失利之速,不可思议。 战争由“人”操控,而“人”则受其所具“文化”左右。据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层面,观察、审视“己巳之役”发生的诸多事例,寻找其中深蕴之义,及对满洲贵族在入关前后的“文化嬗变”所起作用。 笔者所谓“文化”,专指能对其民族、国家乃至社会的普遍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战争理念、制度建设、礼仪规则等“社稷之器”的确立、形成及运作,起到潜移默化和制约作用之“文化”。凡一民族、国家必具此“文化”,此“文化”存,民族、国家存,此“文化”强,民族、国家强,反之亦然。这样的“文化”在其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各种矛盾与冲突,“己巳之役”中诸多表现,正是满洲贵族内部在此“文化”层面中,新旧“战争理念”发生激烈冲突、转化之直接反映。 与这段历史相关史料,汗牛充栋。现存《明实录》、《明史》、《朝鲜李朝实录》、《满文老档》、《清实录》、《清史稿》,还有《东华录》、《三朝辽事实录》、《天聪朝臣工奏议》、《满洲老档秘录》,以及《啸亭杂录》、《清建国别记》等大量笔记、野史中,都有详尽记载。相比之下,成书较早的《满文老档》,尽管语言文字较为粗俗,但与清朝建国以后撰写的《清实录》、《明史》,以及民国初年撰写的《清史稿》和一些笔记、野史相比,其记载较为真实、详尽、可靠,更少粉饰和“为尊者讳”(23)。故笔者于行文采信中,尽可能首选《满文老档》,次选《清实录》、《明实录》,以期论证与论点更为贴近真实。 二、己巳之役中满洲贵族内部在新、旧“战争理念”上的冲突 纵观“己巳之役”,有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如身为满洲贵族最高首领的皇太极,在许多重大决策上,经常受到守旧贵族势力的掣肘;在战役时间的选择上,改变了以往不顾农时的随意性,而将战役定在十月至来年二月的农闲之间;在战术运用上,不同八旗兵以往快速出击,掠杀成功后,急速回师的战法,而是分合有序,直捣明朝心脏之后,又突然挥戈东向,使得明军不得要领,首尾无顾,东西招架,疲于奔命。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皇太极参与此役的五个月中(即天聪三年十月至次年二月),他通过敕谕、命令、口谕和书信等不同方式,共向参战部队下达十八道整肃军纪的命令,并多次付诸严厉惩罚,一反以往杀掠成性的八旗军常态;尽管战事节节取胜,皇太极仍不时向明廷发出议和信息与书信,此役前后共发十六封议和信,力争策略和道义之主动,陷明廷于不义;对永平四城的失守,皇太极从痛心疾首,单纯谴责阿敏等人之失职,进而反思此役失败之真正原因,最终找到满、汉之间差距之实质所在--“文化”落差。 对此,试从“文化”层面,剖析和评论以下四个问题: 1.传统“人事环境”,决定新、旧“战争理念”矛盾和冲突之必然 皇太极即位之初,处于一个复杂、险峻的“人事环境”之中。按照努尔哈赤留下的政治格局,使皇太极虽为一国之君,却被一张严密多层的“满洲贵族网”牢牢笼罩。 这张“网”的第一层是“三大贝勒”(24),即三位兄长: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他们是皇太极最大的制约。第二层是“诸贝勒”,他们既主宰着八旗部队,又多为“皇亲国戚”,关键时候能够左右皇太极之决策。第三层是“议政大臣”、八旗固山额真和大学士,皇太极的意志和决策,必须通过他们来执行和贯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