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荜路开山 功在其后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黄保信 参加讨论

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至今将百年矣。这是19~20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场重大的社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重在变法维新,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目的在于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变法中途夭折。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的梁启超于痛定思痛之际,先后写了《戊戌政变记》、《政变近闻》、《爱国论》、《傀儡说》、《尊皇论》、《国家论》、《中国积弱溯源论》及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传记,从不同角度,总结了这场颇具时代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现仅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略述如下。
    一、改革起源
    梁启超在所着《戊戌政变记》中,从审视历史的角度,回顾和总结了自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之间中国社会改革的历程,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所谓“四界”。
    第一界,为变法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自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为实行有效的禁烟和抵御外国武力侵略,开始创译西报,研究夷情。继之,魏源着《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实为变法之萌芽时期。然而,林、魏之功,既不为朝廷重视,亦不为国人所知,此后20余年间,虽迭经大患,国中仍一切守旧,实无毫厘变法之说。
    第二界,为学习西方技艺时期。这个时期始于二次鸦片战争后,即从60年代开始,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濒临覆亡。同治初年,中国创钜痛深,曾国藩等曾借洋将,渐知西人之长,于是,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方言馆,习西方文字;创招商局,以开利源;派幼童出洋留学,以培养人才。又议选翰林部曹入同文馆学习,但为军机大臣倭仁等所阻,败此大局。其时,举国守“攘夷”之说,不明时局,在此20余年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盖西法虽有习者,而习尚深恶。
    第三界,为渐知西学时期。这个时期,始于中法战争后。马江之败,识者渐知西法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亦不为深耻。然大臣未解,恶者尚多,议开铁路,犹多方摈斥,盖制造局译出之书,30余年,而销售仅13000本,京师书肆尚无地球图,其讲求之寡可想矣。盖此时期,渐知西学,而莫肯讲求。
    第四界,为变法时期。这个时期,始于甲午战后,自甲午东事之败,朝野乃知旧法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纷纷。枢臣翁同龢,首先讲求,辅导皇上,决意变法。然变法之举明于下而未行于上,新旧相争,大臣多不以为然。未几,西后复收大权,皇上几被废,新政遂止。然而,强学会《时务报》大呼于天下,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①]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变法历程的分析及阶段的划分,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原则上被后来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也不乏异议。梁启超的分析虽属简略,确也明了。他以简洁的文字,勾划出“四界”的大致轮廓,并着重指出不同时期的特点。说明鸦片战争后60年间中国社会的改革,尽管步履艰辛,但总还是在缓慢地行进中,亦说明其阻力是巨大的。其阻力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来自传统文化观的影响,即所谓“夷夏之辨”旧说,视西洋之物为“奇技淫巧”,学则“用夷变夏”;外在因素,是西方文化伴随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而来,人们由于反对外来侵略,并将西方文化混同视之。即便少数开明的人士,所能接受者也主要在“用”。因此,梁启超说:“尽此六十年中,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人知有学者,更无人知有政者。”[②]不过,梁氏所言亦不尽然,80年代之后,早期维新派如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等,已开始讲求西学、西政,只不过限于着书立说、报刊宣传,未能付诸行动。
    二、变法实情
    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变法付诸行动,则是甲午战后之事。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③]甲午之役,中国败给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举国哗然。但在朝臣中则有“签约后可保十年无事”的幻想。然而,为时未久,列强各国已纷纷乘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大借款和路矿权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辽阔的中国大地,几乎无处不被帝国主义所染指;中国的万里海疆,竟没有一处可以作为自己的海军基地;中国,这个号称东方大国,至此已是体无完肤,民族危机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维新志士谭嗣同于悲痛之中,用血和泪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④]
    面对这样的时局,康有为亟切上书,认为,当今之世,乃中国4000年20朝未有之巨变,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并指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盖开创则更新百度,守成则率由旧章,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⑤]继而,康有为在上书中,特以引证中外历史上因守旧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并以激烈的言词警告光绪皇帝:“蚁穴溃堤,衅不在大,职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并强调指出:“宗社存亡之机,在于今日,皇上发愤与否,在于此时,……否则,沼吴之祸立见,裂晋之事即来,职诚不忍见煤山前事也。”康自知此为“罪言”,但为了变法事业,“虽以狂言获罪,虽死之言,犹生之年也”[⑥]。上书递至工部,工部大臣恶其伉直不为代呈。但因其言词激烈,京师一时遍为传抄,后经给事中高燮曾抗疏举荐,方得上闻,此事已在半年之后。当光绪皇帝看到这份上书时,肃然动容,并指对军机大臣说“非忠肝义胆,不顾死生之人,安敢以此直言陈于朕前乎!”语之,叹息良久[⑦]。
    光绪皇帝于甲午战后,鉴于时势危迫,加之与太后矛盾日益加深,确有振作之心。后由翁同龢劝导,决意实行变法。为此,他曾让奕匡转告太后:“我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假我权,我宁逊位。”[⑧]太后迫于形势,勉为其允。于是,遂命康有为具折统筹全局。
    康有为在所上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三项具体主张:(一)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制度局下设12局,分理法律、度支、学校、农、工、商、铁路、邮政、矿务、游会、陆军、海军。并说:“国是定,则议论一”;“下情通,而群才辐辏”;“制度局之设,尤为变法之原”[⑨]。
    光绪皇帝采纳了康有为的意见,于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并召见康有为询问对策,康有为在应对时,鉴于朝臣阻力,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以专折奏事足矣”[⑩]。康先后进呈《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波兰分灭记》、《法国革命记》、《列国统计比较表》等。继而,光绪帝擢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以四品京卿入值军机章京。变法事宜渐有头绪,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变法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