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荜路开山 功在其后(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黄保信 参加讨论

四、败乎?成乎?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殆犹大辂之仅有椎轮,木植之始见萌坼也。当时举国人士,能知欧美政治大原者,既无几人,且掣肘百端,求此失彼,而其主动者,亦未能游西域读西书,故其措置不能尽得其当,殆势使然,不足为讳也。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26)]
    梁启超所言,质朴而实在,没有过分之处。评价一个政治运动,不是看它比它的后者少作了些什么,而是看它比它的前者多作了些什么。戊戌维新运动,比起此前的洋务运动要深刻得多,进步得多。尽管其形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但它是发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之下,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当时的革命尚在起步阶段,还未能在国人中产生大的影响,而“变法维新”的旗帜就颇具号召力。且变法的目的,在于打破旧的束缚,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农工商业,改革旧的体制,培养新的人才,使社会有所进步,使国家趋于富强。这无论在解放人的思想,或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确是戊戌精神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所谓戊戌精神,同时表现为维新志士们为变法锲而不舍的坚强毅力。康有为上书不达,继至再三再四再五;《中外纪闻》、《强学报》被封,再创《时务报》和其他报刊;强学会被查禁,再组保国会、南学会等其他学会;《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被毁版,再着其他有关变法的着作,其精神和毅力难能可贵。
    所谓戊戌精神,亦表现在他们敢于反传统的大无畏气概。他们甘冒“离经悖道”、“非圣无法”之罪名,敢于批“新”学,变成法,指斥时弊,公然树一壁垒,与2000年之劲敌相抗,解2000年人心之束缚。面对群顽痛诋环攻,他们理直气壮,从不退缩。他们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敢于言别人不敢言之言,敢于做别人不敢做之事,将私人一切利害置之度外。
    所谓戊戌精神,还表现在他们为国事的献身精神。他们从事变法事业,非为功名利禄,“视荣华如幻梦,视死辱为常事”[(27)]。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本可以避难,当时友人劝谭逃走,他不走,劝至再三,谭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8)]六君子血染京城,为变法事业而捐躯,后人评说:此乃“中国精神的表现”[(29)]。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其价值并不限于当时。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凡物必有原动力以起其端,由原动力生反动力,由反动力复生反动力,反反相衔,动动不已,而新世界成焉。……自今以往,中国革新之机,如转巨石于危崖,遏之不可遏,必达其目的地而后已,此事理所必至然也。然则戊戌之役,为败乎?为成乎?君子曰成也。”[(30)]
    在梁启超看来,戊戌维新运动就形式而言是失败了,但就它的价值和实际意义而言,则有荜路开山之功,应视为新世纪改革的起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虽然摧残了这次变法运动,但却更加暴露了它的反动面目。因此,反对封建专制的力量日益壮大,最终要把这个封建王朝推翻。梁氏的分析,含有辩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把这个运动视为原动力,认为此后的义和团、辛亥革命皆因此而产生,则未免失于史实。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发端于1894年,即以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为标志。而义和团运动则是60年代之后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不断发展,至19世纪末达到高潮。尽管如此,但由于戊戌政变,尤其是六君子因变法而被砍了头,其社会影响确实很大,此后有不少人由原来主张改良转而倾向革命,或直接进入革命队伍的行列,这自然与变法的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维新时期的思想启蒙工作,尤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当时的知识阶层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此而言,戊戌维新运动有其成功的一面,即梁氏所言:“君子曰成也”。
    注释:
    ①上述大意,见于《戊戌政变记》,第21~22页。
    ②③⑦⑧⑩(11)(13)(14)(17)(24)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22、1、10、147、16、81~84、113、33、41、69~70页。
    ④(25)(27)(29)《谭嗣同全集》,第488、278、530、537页。
    ⑤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戊戌变法》(二),第140页。
    ⑥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戊戌变法》(二),第196~197页。
    ⑨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戊戌变法》(二),第199~200页。
    (12)《中国积弱溯源论》《清议报》第80册,1901年5月28日。
    (15)(16)(18)(20)(23)《光绪朝东华录》(四)总第4164、4168、4190、4154、4102页。
    (19)《翼教丛编》卷4。
    (21)《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0页。
    (22)《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四),第146页。
    (26)(30)《康有为传》《戊戌变法》(四),第11页。
    (28)《课嗣同传》《戊戌政变记》,第10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