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公元前2004年,埃兰人攻陷了苏美尔人最后的王朝乌尔第三王朝的王城乌尔,苏美尔人从此退出了两河流域的历史舞台。但是,苏美尔人创造的丰富的文明被其后讲塞姆语的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继承了。在巴比伦时期的大量苏美尔文学作品抄本中,有许多作品描述了苏美尔人想象中的地下世界、人死后在地府的生活和统治地府的众神,如《吉勒旮美什之死》,苏美尔语版《伊南那下地府》,阿卡德语版《伊南那下地府》《乌尔那穆之死》《吉勒旮美什之死》《吉勒旮美什、恩基杜和地下世界》和《神宁弥什孜达到地府的旅程》等。苏美尔人的两种地下世界观是互相矛盾的:一种观点认为地下世界是黑暗、荒凉和虚无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地下世界是近似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世界。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地下世界观反映出了苏美尔人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死亡观和宗教唯心主义的来世观。苏美尔人想象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地下世界都是由地府神明们进行统治的,苏美尔神话体系中传统的地府神有冥王涅旮勒、冥后埃瑞什基旮勒、神宁阿朱、神宁弥什孜达、女神宁阿孜穆亚、女神邓皮库格、神杜穆孜、女神弥什廷安那、英雄国王吉勒旮美什、地府使者楠塔尔和地府看门人奈提。这些地府神将对亡者的灵魂进行审判和管理,奖励那些辛勤劳作、努力养育后代、孝敬父母、奉献国家和虔诚敬神的人,惩罚那些不孝父母、不敬神明、不和谐社会集体的人。人们死后的灵魂在地府的不同遭遇,十分清晰地反映出苏美尔人宗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的观念。 ①《吉勒旮美什之死》(The death of ),拉丁化原文见牛津大学苏美尔文学作品电子文本库(The Electronic Text Corpus of Sumerian Literature,以下简称ETCSL。网址:http://etcsl.orinst.ox.ac.uk),1.8.1.3,尼普尔版本Ⅰ,片段A。 ②《吉勒旮美什之死》,ETCSL,1.8.1.3,尼普尔版本Ⅰ,片段E。 ③其他还使用过的术语有:uru-gal,意为“大的地方”,可能构成了地府冥王涅旮勒神(-er-gal)的名字;ki-gal,意为“大的地方”,可能构成了地府冥后埃瑞什基旮勒女神(-ki-gal)的名字;arali,一个地理区域的名字,乌鲁克城和巴德提比腊之间的平原。关于这几个术语的使用和讨论,参见迪那·卡兹:《苏美尔文学作品对地下世界的想象》(Dina Katz,The image of the Netherworld in the Sumerian Sources),贝塞斯达:马里兰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244页。 ④kur一词还有“东方”“东方人”之意。苏美尔人的地府可能不在西方,因为两河流域的西方是高原和大海,苏美尔人可能是从东亚或中亚迁移到两河流域的,也许他们原来的家乡是东方的伊朗山区,所以太阳落下的山区是地下世界kur,地下世界也被称为“日落之地”。 ⑤R.伯格:《巴比伦和亚述学教科书》(Rykle Borger,Babylonische-Assyrische Lesestücke),罗马:公教真理学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95~104页。该书的泥板抄本来自尼尼微和阿舒尔。 ⑥《神宁弥什孜达下地府的旅程》( journey to the netherworld),拉丁化原文见ETCSL,1.7.3。 ⑦⑧《吉勒旮美什、恩基杜和地下世界》(,Enkidu and the nether world),拉丁化原文见ETCSL,1.8.1.4,版本A,泥板文书出自尼普尔、乌尔。 ⑨《吉勒旮美什之死》(The death of Gilgame),拉丁化原文见ETCSL,1.8.1.3,尼普尔版本Ⅰ,片段A。 ⑩《乌尔那穆之死》(The death of Ur-Namma),拉丁化原文见ETCSL,2.4.1.1,乌尔版本。 (11)《吉勒旮美什、恩基杜和地下世界》,拉丁化原文见ETCSL 1.8.1.4。本文采用了三个版本:版本A(泥板出土于尼普尔、乌尔和其他地方);乌尔版本Ⅰ(UET 658);乌尔版本Ⅲ(UET 660)。英文译本见本杰明·R.弗斯特:《吉勒旮美什史诗》(Benjamin R.Foster,The Epic of ),纽约:诺顿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29~143页。 (12)《吉勒旮美什、恩基杜和地下世界》,版本A,254~277行。两人对话采用问答的方式,从256行开始本文省略了吉勒旮美什的问题“你看见有……个儿子的人了吗?”和恩基杜的回答“我看见了他”。 (13)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卖房的泥板或泥骨契约钉进所卖房的墙上,表示这一房屋已出售。有一个儿子的人在为被钉进他房墙上的木桩而痛苦地哭泣,因为他的房子已经被卖掉而不属于他了。 (14)本段引文中关于被狮子吞食的人、在战斗中倒下的人、行船落水的人和死于人生青壮年时期的人,原文引用的是《吉勒旮美什、恩基杜和地下世界》的版本A;从“从屋顶跌落的人”开始,原文引用的是《吉勒旮美什、恩基杜和地下世界》的乌尔版本Ⅰ(=UET 658)的第1~21行。 (15)版本A中的麻风病人在地府中的遭遇与这一版本不同。“麻风病人,他像被牛虻叮咬的公牛一样颤抖。”(版本A,第288~289行) (16)“忠诚的牧羊人乌尔那穆的命运如何?神宁顺之子乌尔那穆,在他人生的青壮年时期被带到了地府那个恐怖的地方。”(《乌尔那穆之死》,第61~63行) (17)《吉勒旮美什、恩基杜和地下世界》,乌尔版本Ⅰ,第22~28行。 (18)《乌尔那穆之死》,尼普尔版本,第88~128行。将这一作品定期为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是因为作品中描述了乌尔那穆的死亡和葬礼仪式。 (19)B.E.A.威利斯:《大英博物馆巴比伦出土泥板文书楔形文献集,第16~17部分》(B.E A.Willis,Cuneiform Texts From Babylonian Tablets In The British Museum,PartⅩⅥ-ⅩⅦ),伦敦:大英博物馆1903年版,第284~286页。 (20)由于杜穆孜的姐姐弥什廷安那也拥有“地府大书吏”的头衔,因此宁阿孜穆亚和弥什廷安那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关于这两个女神之间关系的讨论,见迪那·卡兹:《苏美尔文学作品对地下世界的想象》,第397~401页。 (21)《神恩齐和宁胡尔桑旮》(Enki and ),拉丁化原文见ETCSL,1.1.1,第278行。 (22)(23)《吉勒旮美什之死》,尼普尔版本Ⅱ,第8~28、11行。 (24)《南那亚的悼歌》(An elegy on the death of Nannaya),拉丁化原文见ETCSL,5.5.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