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勘 这一揭帖是由传写和口头传述而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述,会产生字句的差异;传写时也会有改动,乃至由于传写者的文化水平不同,还会产生错讹字。因此,各本字句颇有出入。为了准确地解释这一揭帖的内容,有必要对上述诸版本作一番校勘。 1960年前后,我和周衍发同志合作,编了一本《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署名程英,把这首揭帖编了进去,题作《只因鬼子闹中原》。那次根据当时见到的上述甲、乙、丙、丁4个本子作过一次校勘。上述戊本,因只有6行断句,另和“砍电线,扒铁道”内容的编在一起去了。这次又得见己、庚两个本子,共7个本子,再作一番校勘,本着择善而从的原则,整理如下: 祖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行奸,鬼子不是人所添。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都发蓝。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遮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非白莲,独念咒语说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萧然。 洋鬼子,全平完,大清一统锦江山。 这样整理,也不敢说完全恰当。逐字逐句地说明为什么从此本而不从彼本,太琐碎也无必要。现只择要说明如下: “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丙本、丁本、己本均作“自信天”,盖天主教劝人奉教,只信天主,不信其他神佛,连祖先牌位也不许供奉,故云“不敬神佛忘祖先”。甲本、乙本作“乃霸天”、“真欺天”,与“自信天”意思正相反,和上下文似不相连属,虽然也讲得通,但恐非原意;丙本、己本皆当时抄传原件,丁本来自老人传述,亦作“自信天”,当非偶然。甲本、乙本或系抄入书稿时所改。下句丁本作“不信神圣忘主天”,由农村老人口头传述,字句有讹误,已不通。丙本作三三句“不信神,忘祖先”,和全篇句法格式(即上句为三三字句,下句为七字句)不合。 “男无伦,女行奸,鬼子不是人所添。”丙本、己本作“男无伦,女行奸”,比较自然。甲本作“女鲜节”,不叶韵。乙本作“女无节义男不贤”,叶韵了,但又太文了,显然是文人或印《拳匪纪略》的编者改的。下句丙本、己本作“鬼孩俱是子母产”,此皆当时传写件,当是原始面貌,唯“子母产”不知怎样讲。乙本作“鬼子不是人所添”,则流畅自然。甲本改“添”作“生”,不叶韵,盖不知北方人把生孩子叫作添孩子。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遮住天。”丙本、己本、庚本作“地焦干”,前两者系当时传写件,较近原貌。“焦干”者,如烤焦了一般的干,北方有此口语;“地发干”虽也顺口,但不如“焦干”之更能形容当时干旱之严重。甲本、丙本、庚本作“止住天”,丁本作“遮住天”,从字义上看比“止住天”更妥切。“遮”“止”音近,诸本作“止”者,当是口传笔录时的讹误,因“止”易写,“遮”字对文化水平低的人来说,可能不会写,甚至认不得。庚本又讹作“支住天”,字义相去更远。 “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这两句各本出入最大,这里以乙本为准。乙本为当时传写件,字句也通俗流畅。上句甲本作“神爷怒,仙爷烦”,庚本作“天爷恼,仙爷烦”,神仙二字拆开连用。但“神爷”“仙爷”口语间少此叫法,“爷”当是“也”之讹。“天爷”常见于口语间,可能有人就是由此而改的。但天仙并提不若神仙之自然,且“天”字前面已连用,重见不好。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下句盖谓“神仙附体”,传习拳术。“附体”是当时拳场的术语,某神仙附在某人身上,便可以练拳了。甲本作“扶助人间把拳玩”,乙本作“扶助大清来练拳”,大约是《拳匪纪事》和《拳匪纪略》的编者所见的揭帖“附”字作“扶”(己本即作“扶着身体把拳玩”),而又不懂得“附体”一词,遂予改窜。惟甲本和己本、庚本,均作“把拳玩”,民间谓练习拳术为“玩(加儿字尾音,轻读)拳”,这样说更符合群众的口头习惯。 “兵法艺”,是从“兵法武艺”这一说书唱戏常用的词,因而也是从群众所熟习的词来的;但这里是三字句,便省去一个“武”字。不过人们读起来,这个“武”字会作为无声的字在这里的字缝间出现的。“兵法”指用兵作战的韬略即军事理论而言,“武艺”指临阵交锋的武打技艺而言,两者俱精,才是文武全才。戊本作“兵法书”,只指前者而言,不全面;且广大义和团员多不识字,万无只谈书本不提武艺之理。己本作“兵法术”,“术”或系“书”之讹,否则,“法术”虽可成词,但在这里,“兵法”一词是不能拆开的,若再缀一“术”字,便不通。甲本、丙本作“兵法易”,把“艺”讹为“易”亦不通。 三、由“神助”说到这一揭帖的缘起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深入,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19世纪末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这一场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是以义和拳和义和团的名义搞起来的,却是有其偶然性的。这一名称来自山东冠县梨园屯(今属河北威县)反教会斗争。梨园屯及其附近共18个村庄(24个自然村)是属于山东冠县的“飞地”。在卫河以北,直隶威县境内。南距冠县城130里。这里有座玉皇庙。洋教会拆庙修教堂,村民反对,引起争执。清政府受到帝国主义的压力,指令山东地方官偏袒洋教会。秀才王世昌等出头告状,反被革去功名,并遭监禁,人称“六大冤”。于是以阎书勤等贫苦农民为首的“十八魁”挺身而出,开始了武力斗争。教士上告官府,官府派兵镇压。阎书勤等向威县沙柳寨(在梨园屯西南十余里)的着名拳师赵三多求援,拜赵为师。从此赵三多参加了梨园屯的反教会斗争,并成为主要领导人。义和拳和义和团的名号就是由赵三多提出来的。 和赵三多同村,做过赵三多文书的郭栋臣老人,1960年80岁时谈到赵三多把他练的梅花拳改称义和拳的经过: 赵三多擅长梅花拳,他是大门,收的徒弟很多。当时威县民风尚武,在沙柳寨以西、以南各村落中,都设有练梅花拳的场子,聘有教师。各处教师对赵说:“你用梅花拳起事,将来皂白不分,牵连到我们身上,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全不同意。”赵对他们说:“既然这样,我不用梅花拳名义,改名义和拳,自然与你们无干了。”同时赵又对他们说:“如果我干不成失败了,到你们这里来避难能不能保护我?”各拳师齐声说:“到那时你一处住一天,保管你住不过来。”由于赵三多所成立的义和拳,是从梅花拳演变来的,所以对于画符、念咒、烧香、下神等一概没有。他既不迷信,可是也不反对迷信。[①e] 赵三多的义和拳,“对于画符、念咒、烧香、下神等一概没有”这一情况,当地其他老人也说过。梨园屯西村的张老和(1960年83岁)说:“义和拳不烧香念咒”[②e]。南官侯家村的侯景村(1960年72岁)说:“义和拳不念咒,不喝符”[③e]。这一情况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是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由此可知,赵三多的义和拳,和劳乃宣在《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中所提出的早在乾嘉时期就被作为邪教而严禁的义和门并无关系。赵三多的义和拳来自民间武术梅花拳,而非来自于民间会道门义和门的义和拳。 赵三多是因不便再用梅花拳的名义才改称义和拳的。那么他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号呢?这和当地有叫义和团的乡团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