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薛福成的财政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暨南学报:哲社版》 周力 参加讨论

与厘金紧密相联的是关税问题。薛福成在反对洋货免厘的同时,还提议对洋货加税,发挥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的作用。他引征国外关税征缴的实际情况,指出:"中国关税之轻,向为地球各国所未有"。"彼洋商运洋货,以子口半税抵内地厘捐,其获利过于华商远矣"。因而他主张,如果不得不免去洋货之厘,应争取将关税"增至什二,以昭中外之一体,以补厘税之不足"[32]。他的论据是,"夫西洋诸国,往往重税外来之货,而减免本国货税,以畅其销路"。"西洋各国税额,大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为衡,又多则有值百取六十者,有值百取百者……今酌中定论,自洋药而外,均以值百取二十为断。或于厘金所失之数,稍足相偿乎"[33]。薛福成对于利用关税率的差别和变动对商品进出口加以调节,还缺乏认识,但他主张利用关税以"保华民生计","保中国利权",则可谓旗帜鲜明。不过当时中国的关税主权已落于外人之手,正如薛福成所说,"抽厘则利权在我,加税则利权在彼"。为了防止洋人为减免厘金而答应加税,事后"彼乘我之无备,又议减洋税",他又建议,在与各国订立约章时必须载明,中国进口税"于地球各国税额尚属最轻",今后,"每逢修约之期,但许中国议加,不准洋商求减",必要时中国还可"就洋货酌量抽捐"[34]。薛福成之议不免有天真之处,但他敢于挺身而出,坚持有理有节地抵制列强的欺凌、侵略,维护国家权益,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能苛求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拿出既立即废除厘金,又一举夺回关税主权的万全之策。事实上,薛福成也曾提出过一些合理的思路,"今定税例,华商洋商一律,凡进口之洋货纳税于海滨之通商正口,凡出口之土货纳税于内地之第一子口,各厘卡量加裁并……用新定税额,一征之后,任其所之,不复重征"[35]。这一设想既维护国家和国民权益,又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但这在当时却是注定无法被采纳并加以实施的。直至清朝终结,裁厘加税之议终无结果,正是由于时代的限制。
    与关税有关的,还有对外贸易逆差以及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薛福成曾以光绪十八年(1892年)海关进出口商品总额及主要分类、国别,与光绪初年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窃查光绪元二年间,出入口货约略足以相抵。今以出货与入货相比较,中国亏银至三千二百五十余万两之多"[36]。与此同时,他还看到,"今以各国商船论,其于中国每岁进出口货价银在二万万两上下,约计洋商所赢之利,当不下三千万。以十年计之,则三万万,此皆中国之利有往而无来者也"[37]。前者指的是贸易逆差,后者则是指贸易中洋商的赢利。他惊呼,如不制止这两项财富外流,"以中国生财之极富,不数十年而渐输海外,中国日贫且弱,西人日富且强","再阅一二十年,中国将何以为国乎?"在这一问题上,他驳斥某些"论时务者"声称关税收入和洋商雇用买办的佣金足以抵销洋商获利的谬论,强调制止利权外溢乃"牧民之政","保邻之本","不能不亟为之计者"[38]。为此,薛福成积极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从分析出口商品大项着眼,他认为要"随事讲求,随时整理",扩大丝茶等土货出口。从分析进口商品大项着眼,他主张"设厂招工,广购机器,自纺洋纱、洋线,渐推而至于织布,从而遏止洋货输入。"为了鼓励招股办厂和运货出口,国家可以"酌减税额",以使"产之者日益丰,而其价日益廉,即出口之货日益多",最终达到国课充裕的目的。按照他的想法,"必能如此,然后穷民有衣食之源,而祸乱于是乎不生,境内之财不流溢于海外,而国家于是乎不贫"[39]。薛福成虽然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对外贸易对本国国民收入、生产和分配的影响,但他重视外贸逆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并以计量分析的方法把问题尖锐的提到人们面前,从发展生产和扩大贸易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不能不说是颇有见地的。在这方面还有一值得注意之处,就是他恰当地指出侨汇在弥补国际收支不平中的作用。他说,"夫中国贸易与各国相衡,亏短甚巨。然尚有可周转者,以华民出洋所获之利足资补苴也"[40]。正因为此,在出使途中和任期内,他注意考察侨民情形,大力呼吁在侨民聚居地设领事以加保护,并促进清廷革除旧禁,允许华侨"往来自便",鼓励他们归国"治生置业"[41]。可以说,清末海外华侨为祖国建设和国际收支平衡所作出的贡献,包含了薛福成的一番心血。
    清朝末年清政府与列强财政关系的另一重大问题,是外债问题。尽管薛福成在世的时候,中国外债的成债笔数不多,债务也远非甲午战后情形可比,但以外债来弥补财政短缺,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体制发生冲撞,并引起朝野人士的种种议论。在这个问题上,薛福成抱极为审慎的态度。首先,他不倾向于借债纾困。他举土耳其、西班牙、日本等国为例,认为其困匮颠危,"皆为国债所累",由于大量举债,"罄岁入之款,不足以供息银,于是苛敛横征,而内变迭作"。中国为筹西征之饷而借外债,洋人将"借息加重至一分二厘",倘若朝廷无力还本付息,"而辗转加借",必致"积累益巨,利不胜害"。所以他认为借洋款"不可不慎也"[42]。其次,他认为不得已而借外债,其借款应用之于生产建设,而不能用于耗费。他对刘铭传为筑铁路而借洋债给予肯定,"顾借债以兴大利,与借债以济军饷不同,铁路既开,则本息有所取偿,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远也"[43]。再次,他认为借外债不仅要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现实经济利益,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偿还能力。他对李鸿章借债兴建铁路不以为然,因为"承办之人未能事事核实,难免侵蚀亏短之虞",还有人"藉借债之名骗款累累以供私用",结果是路未获利而债息需偿,"则中国两受牵累,财用必日脧月削"。所以一旦借债,必须"期于本利不致亏短"[44]。此外,他主张借外债时必须预先考虑对洋人有所制约,一方面,通过谈判压低利息,以"不受盘剥于外人",另一方面,坚持所办事业和国家财政自主,避免主权为外人所侵,导致"利未形而害已随之"。具体到铁路借款谈判,薛福成坚持应拒绝洋人的附加条件:(一)不准洋人附股;(二)不得将铁路作抵押;(三)不得指定以关税作偿还。由此保证"经理铁路事宜由我自主"[45]。薛福成的这一系列主张,体现了他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严正立场,也反映出他在外交事务上的缜密细致和财经问题上的高瞻远瞩。他的见解对清朝末年大量举借外债敲响了警钟。而且,对于今天的开放和建设也有其意味深长的认识意义。惜乎他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些设想,如加税免厘,控制外债之类,并未被当时的清政府采纳,加以清朝末年是那样一付烂摊子,根本无法有所振作,所以很难对清末的财政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薛福成早已作古。他谢世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今天我们重新检视他的论说,不只是出于对他个人品格的崇敬,更重要的是,他的某些思想对照今天的现实,仍不失其特有的光彩。
    注释:
    [1]《应诏陈言疏》1875年,《薛福成选集》第75页(以下凡未特别注明者,所注页码均为《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筹洋刍议》1880年,第546页。
    [3]《上曾侯相书》1865年,第13页。
    [4]《筹洋刍议》1880年,第547页。
    [5]《西洋诸国导民生财说》1891年,第367页。
    [6]《出使日记》光绪十七年(辛卯)正月十六日记。
    [7]参看俞建国:《清末财政性外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
    [8]《筹洋刍议》1880年,第547~549页。
    [9]《西洋诸国为民理财说》1892年,第416~417页。
    [10]《代李伯相复徐铸庵部郎书》1880年,第152页。
    [11]《海关征税叙略》1893年,第485页。
    [12]《论删除越南华民身税有益无损》1893年,第474页。
    [13]《论公司不举之病》1893年,第481页。
    [14]《筹洋刍议》1880年,第542~543页。
    [15]《振兴之说》1893年,第483页;《创开中国铁路议》1878年,第109页;《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1893年,第502~503页。
    [16]《南洋诸岛致富强说》1892年,第425页。
    [17]《筹洋刍议》1880年,第543页。
    [18]《出使日记续刻》光绪十九年(癸巳)六月十四日记。
    [19]《出使日记续刻》光绪十八年(壬辰)闰六月初六日记。
    [20]《叙疆臣建树之基》1889年,第291~293页。
    [21]《筹洋刍议》1880年,第531页。
    [22]参看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3]《应诏陈言疏》1875年,第75~76页。
    [24]《用机器殖财养民说》1892年,第421页。
    [25]《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1893年,第496页。
    [26]《筹洋刍议》1880年,第543页。
    [27]参看周育民:《晚清的厘金,子口税与加税免厘》,载上海历史学会1987年年会论文集。
    [28]《上曾侯相书》,1865年,第21~22页。
    [29]《应诏陈言疏》1875年,第70页。
    [30]《筹洋刍议》1880年,第548页。
    [31]《洋货加税免厘议》1881年,第154~155页。
    [32]《上李伯相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1876年,第101页。
    [33]《筹洋刍议》1880年,第552页。
    [34]《洋货加税免厘议》1881年,第155页。
    [35]《筹洋刍议》1880年,第553页。
    [36]《海关出入货类叙略》1893年,第487页。
    [37]《筹洋刍议》1880年,第541页。
    [38]《海关出入货类叙略》1893年,第489页。
    [39]《书周官非人后》1892年,第430页。
    [40]《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1890年,第334页。
    [41]《察看英法两国交涉事宜疏》1890年,第313页。
    [42]《筹洋刍议》1880年,第535页。
    [43]《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1880年,第139页。
    [44]《出使日记续刻》,光绪十八年(壬辰),七月二十五日记。
    [45]《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1880年,第13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