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高氏的高展一支和高泰一支的高韬一房则继续留在渤海。留在渤海的高氏家族陷入了长久的政治沉默期。直到神四年(公元431年),北魏太武帝下令征召中原人士入朝任职,他们才获得到中央任职的机会。在朝廷征辟的中原人士中,有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高氏家族除高允外,还有高允的从叔高济和族兄高毗二人。表面上高氏与北方世家大族崔、卢并列,实际上二者相去甚远。高氏三人所拜之官为:高济,沧水太守;高毗,征南从事中郎;高允,中书博士。应征的前一年,高允已被太武帝舅、阳平王杜超辟为征南大将军从事中郎,时“年四十余矣”。应征后,进侍郎,从此淹滞不迁。《魏书·高允传》:“初与允同征游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数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时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自给。”高氏在北魏前期政治上的不得意由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氏不是北方第一流的世家大族。鲜卑拓跋族进入中原后,他们首先选择中原一流大族如崔卢李郑王作为自己主要的合作对象,而渤海高氏这样低一等的世族便不免退居次要地位,因此高氏遭到冷遇便不难得到解释。渤海高氏不仅不是北方第一流的世家大族,即使在渤海,高氏的权势也无法与占据前、后燕要津的同郡封氏相比[13]。但是,高氏终于从政治低谷走了出来,其标志是高允的脱颖而出。 高允“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他尤以文才见长,连司徒崔浩也称赞他“丰才博学,一代佳士”。高允虽博学如此,但并未受到重用。崔浩因国史之狱被诛后,他终于获得了升迁的机会。当时坐崔浩之狱者众[14],崔浩等一流高门大族被诛灭,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大族矛盾尖锐化的表现[15],并不符合北魏统治者巩固在中原统治的长远利益。于是,高允作为汉族人士的代表得到了文成帝的重用,升任中书令。文成帝在任用高允时对左右说:“汝等在左右,曾不闻一正言,但伺朕喜时求官乞职。汝等把弓刀侍朕左右,徒立劳耳,皆至公王。此人把笔匡我国家,不过作郎。汝等不愧乎?”[16]这里所说的“左右”,当指鲜卑贵族。文成帝认识到,治理领土辽阔的中原,驯服人口众多的汉族,只依靠鲜卑贵族而没有汉族人士的参与是行不通的。所以,二流世家大族的高允终因适应北魏统治的需要才有了出头之日。而且,正因为高允不是一流世家大族,也不像崔浩那样清高自持、咄咄逼人,故亦不曾遭到鲜卑贵族的忌恨。当高允看到崔浩与太子拓跋晃的矛盾冲突时,就忧心忡忡地说过:“崔公其不免乎,苟呈其非而较胜于上,何以能济?”与崔浩崇道抑佛不同,他服膺儒学,又“雅信佛道,时设斋养,好生恶杀”[17],这也许也是他能得到信崇佛教的拓跋晃信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本与崔浩同著国史,而在国史之狱中,拓跋晃极力为他承担风险,保他过关,使他不仅免于一死,后来竟备受荣宠,文成帝称他“令公”,冯太后亲政后,“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尊他为“儒宗元老,朝望旧德”,更对他优崇有加。史称“自高宗迄于显祖,军国书檄,多允文也”。高允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所制诗赋诔颂箴论表赞,《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膏盲事》,凡百余篇,别有集行于世。允明算法,为算术三卷”[18]。由此而言,高允也可称是儒宗元老,体现了北方世家大族以儒学继世、经学传家的家族文化特征。当然,高允并非纯儒,他有大族的家世,以儒学为北魏政治服务,由此博得北魏统治者的青睐,而纯儒恰恰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与高允同时在北魏中央任职的,还有其从父高谠。《魏书·高祐传》:“父谠,从世祖灭赫连昌,以功拜游击将军,赐爵南皮子。与崔浩共参著作,迁中书侍郎。转给事中、冀青二州中正。假散骑常侍、平东将军、修县侯,使高丽。”世祖拓跋焘出兵西讨赫连昌为始光四年(公元427年)五月,则高谠入仕稍早于高允。然而,他担任中书侍郎却不早于高允,且升迁极慢。这同样可证明高氏在北魏前期的确不得意。 当时也有一些高氏家族的成员并不热衷于做官。《北史·高允传》:高允有弟高燮,“太武每诏征,辞疾不应,恒笑允屈折久官,栖泊京邑,常从容于家。州辟主簿,卒”。同传又云:高允从子高次文,“虽无位宦,而赀产巨万”。 由此,我们看到高氏家族中,既有如高允等应辟出仕的,也有在家不仕的。前者对提高高氏家族的门第至关重要,正因为高允仕途通达,高氏家族才进入了一流世家大族的行列。按照九品中正制,不仅高允的子孙获得荫庇,而且整个高氏家族都获益匪浅。后者的作用亦不可小视,在高燮、高次文们的经营下,高氏在渤海的基地得以巩固和发展。这是高氏家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是高氏家族的政治避风港,是高氏家族积蓄能量的场所,以维持高氏家族于不坠。这一点,我们在高氏家族以后的历程中可看得更加清楚。 一般而论,世家大族占有大量的土地,荫庇大量的依附人口,经济实力雄厚,因此,他们才能够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进而形成独特的家学。有了这两个条件,他们进可出仕州郡朝廷,致位通显;退可为清高隐士,自高身价。但在乱世,世家大族为防身保家计,其子弟也有常舞刀弄棍,弃文就武,招纳武士剑客,组织私家部曲,并由此为朝廷建功立业者。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家族中,既有以文入仕,也有以武致显,文武兼济,文武相资。高氏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世家大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