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渤海高氏与东魏政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陈群 参加讨论

尔朱荣死后,高欢设计从尔朱兆手里获得了统领六镇流民的权力。建明元年(公元530年),高欢又用计“请令就食山东”,率领流民逃离晋阳尔朱兆的控制。高欢虽然逃出晋阳,前往山东,但仍然处于进退失据之中,沿途还一再受到尔朱兆的追击。他们在山西已是“掘黄鼠而食之,皆面无谷色”[32]。而出了山东仍求食无处,尔朱氏的亲信相州刺史刘诞拒绝供应粮食。当时,高欢率领的六镇流民至少有十万之众,《北齐书·神武纪》云:“葛荣众流入并、肆者二十余万,为契胡凌暴,皆不聊生;大小二十六反,诛夷者半。”这十万之众既无地盘,又无粮草,几乎陷入绝境,遂由邺城(今河北临漳)转向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求生。
    关于高乾奉迎高欢之详情,史书的记载极富传奇性:“属神武出山东,扬声以讨乾为辞,众情惶惧。乾谓之曰:‘高晋州雄材盖世,不居人下。且尔朱弑主肆虐,正是英雄效节之时,今者之来,必有深计,勿忧。吾将诸君见之。’乃间行,与封隆之子子绘,俱迎于滏阳。因说神武曰:‘……鄙州虽小,户口不减十万,谷秸之税,足济军资。愿公熟详其计。’神武大笑曰:‘吾事谐矣!’遂与乾同帐而寝,呼乾为叔父。乾旦日受命而去。”[33]这就是说,高乾之迎立为高欢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问题,即提供地盘和军资,使高欢得以安定下来,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准备了条件,可谓功莫大焉!
    不过,这里尚有一个疑点。当时,高家在冀州的势力根深蒂固,既有冀州的十万人口,又有“谷秸之税,足济军资”;而高欢所率也不过是十万余众,且处于穷途末路,那么高乾因何要以冀州奉迎?事实上,当时连高乾的兄弟也不能理解。如高昂“时在外略地,闻之,以乾为妇人,遗以布裙”[34]。在“众情惶惧”之时,高家兄弟独有高乾提出奉迎之谋,如将这一举动仅仅归结为个人一时的识见,恐未免流于一般化。这里我们从高乾的社会阅历及当时整个政治环境作一分析。
    高乾是高氏兄弟中唯一富有政治阅历的人。细细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北魏末年的许多政治事件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是高氏兄弟里最早出仕的,且在中央任职。早在元叉当政时,他便倾心交结,与其“意气相得”而受重用,起家拜员外散骑侍郎,领直后,转太尉士曹,司徒中兵,迁员外散骑常侍。他与孝庄帝的关系极好,“魏孝庄之居藩也,乾潜相托附”[35]。孝庄即位后,他曾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只因尔朱荣的反对,才被迫解职。尔朱荣死后,他又重回京师,被授予光禄大夫、河北大使,孝庄帝对他寄以勤王之重望。这一番经历,无疑使高乾对北魏末年的朝廷,对孝庄帝与尔朱氏的关系都有所了解。当时高欢是尔朱氏的得力骁将,担任尔朱氏入洛先锋,又在讨伐葛荣、羊侃、邢杲之战中立有大功,屡迁第三镇民酋长。所谓功高难赏,尔朱荣对高欢越来越不放心。《北齐书·神武纪上》云:“荣常问左右曰:‘一日无我,谁可主军?’皆称尔朱兆。曰:‘此正可统三千骑以还,堪代我主众者,唯贺六浑耳。’因诫兆曰:‘尔非其匹,终当为其穿鼻。’乃以神武为晋州刺史。”这个记载或许有史家附丽不实之辞,但从以后事实的发展看,还是基本可信的。后来,尔朱氏家族举兵向洛为尔朱荣报仇时,高欢阳奉阴违,拒绝出兵。高欢与尔朱氏的矛盾,站在近处的高乾是了然于心的。所以,在高欢扬言兴兵致讨时,他才敢于只带十数骑出迎。这是粗武的高氏其他兄弟所不能了解的。
    其次,高乾奉迎高欢,也是当时时势使然。尔朱氏实力雄厚,他主要武装来源于六镇兵户,战斗力很强。在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尔朱氏独家上演了河阴之变、镇压起义、攻陷洛阳、废帝立帝、弑主夺权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至高乾兄弟冀州起兵时,尔朱氏家族已经基本控制了全国政局。尔朱兆据守晋阳,尔朱天光出镇关中,尔朱仲远独占山东,而尔朱世隆、尔朱度律把持洛阳政权。以如此军事、政治实力,即便是一年后的韩山之战,也令高欢望而生畏,更何况高家仅以一州之地、十万之众,如何对抗尔朱氏呢?高乾毕竟是一个头脑冷静的人,他了解自己家族的处境,了解高欢和尔朱氏的矛盾,因而断然采取联合高欢对付尔朱氏的策略。高欢在进退维谷的时刻得到高乾鼎力相助,确实大喜过望,他当即与高乾联宗,“呼乾为叔父”[36],又“使世子澄以子孙礼”见高昂[37],深层的利害关系由表层的亲戚关系装饰起来了。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高欢是否真的出于渤海高氏家族,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在此持肯定态度。根据史书所记,高欢祖高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因而,“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38]。倘若世系久远,高欢伪托出自渤海高氏尚可混淆事实;然自高谧至高欢不过三世,在谱系严格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恐难掩人耳目,是其一。其二,若高欢本为鲜卑人,仅为借助高氏地方势力而改汉姓名,也恐与事实不符。实际上,高欢与高氏地方势力接触的时间很晚,他不可能至此才改姓名。在此之前,他更无依托渤海高氏、改为渤海高氏的理由。《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收录的《高建墓志》曰:
    公讳建,字兴国,渤海修人也。……曾祖湖燕散骑常侍、吏部尚书,魏凉州镇都大将、秦州刺史、东阿侯。……祖拔,广昌镇将、燕州刺史。……父猛,鄯善镇录事参军。
    起家为马场大都督。时属河陕未夷,崤冲尚梗,犬羊万计,揃覆王陵。而大行台尔朱天光受贤庙中,扬旌阃外,公入参谋画,出摧妖旅……除宁远将军、奉车都尉,迁前将军、太中大夫。既而诛行跋□,寇结晋阳,城雉失金汤之固,河洛无藩篱之限。……献武皇帝观白虎之戏,受赤雀之符,眷升陑以陈罪,抗义旗而揃虐。公既地属维城,戚当宗子,同心戮力,组钾持戈……除使持节、都督齐州诸军事、本将军、齐州刺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