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之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朱凤瀚 参加讨论

在殷墟甲骨文字考释成绩方面,还应提到有关的重要工具书的出版。
    这方面的工具书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仅列举字形,不附考释,重在字形检索。例如1920年王襄编著的《簠室殷契类纂》(1929年出增订本),可称第一部甲骨文字典。重订本正编收957字,超过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380多字,每一字后皆附原辞,且除"正编"外还另设"存疑卷",收尚不能确识的字,另有"待考"收不识之字。这种做法常为后世古文字字典仿效。其缺点是未注明所引字的原辞出处。1934年孙海波所编纂之《甲骨文编》由哈佛燕京学社印出,比王襄《类纂》进步的是已在每字下标明出处,字形皆从原著录书上摹写,较为准确。1965年此书出了增订本,"正编"收字达1723字,"附录"达2949字,在文字释读上更吸取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应用非常方便的甲骨文字典。但此书编纂不够精细,有不少摹写的错误,包括一字分为二或二字合一,或因增减笔划而变形等情况,所引卜辞原文亦有的不准确[33]。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曾出版了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
    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第二类工具书是集释型的。不仅开列字形,而且于每一字详列诸家解说,故极方便于研究。此类书较早的是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34]。此书据《甲骨文编》、《续甲骨文编》所收甲骨文字辑成,对每一个字引用诸家考释,并加作者按语,评价外亦有自己新见。这不仅有利于初学者,而且对于甲骨文专家学者也是必备之书。不足之处在于所收资料未能涵盖1949年以后大陆地区学者的新说。1993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出版了松丸道雄与高谦一合作编纂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实际问世是1995年初)。其特点是每一甲骨文字均摹写原篆,备列截止于1988年底(个别至1989年)的诸家字释,书后详附文献出处。所收诸家解说细到发表于各刊物上的论文,凡此期间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论著均收入其内。其贡献应充分肯定。1996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4册,编纂亦历经10余年,因晚出,故所收诸家见解较齐备。
    亦与甲骨文字考释有关但重在检索甲骨刻辞内涵的工具书,有日本汲古书院1967年出版的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在字头下收录有关刻辞,相当于一套甲骨卡片,特别是成功地编制了符合甲骨文字构造体系的部首表。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姚孝遂、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体例仿《综类》,内容以《甲骨文合集》等书为依据,比《综类》更丰富亦更严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甲骨文通检》(饶宗颐主编,沈建华编辑)又开创了按甲骨文专题分类检索的新体例,已陆续出版了四分册,即先公、先王、先妣、贞人(1989年),地名(1992年),天象(1993年),田猎(1995年),第五册职官人物即出,第六册祭祀尚在排印中。这套工具书对今后深入进行甲骨文专题性研究极有裨益,于资料建设方面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甲骨刻辞的分类与断代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曰:"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安阳殷墟正是此时期内商都所在。在这里出土的以商王室卜辞为主的甲骨刻辞按理说亦应持续存在于上述200多年的时间内。此间商王朝共存在8世12王,显然,为了深入研究商史,了解商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之真情,便不能将分属不同时期的甲骨刻辞囫囵使用,必须先作甲骨刻辞的断代工作,使之真正成为科学的史料。
    在殷墟甲骨刻辞发现后最初的二三十年中,释字尚为研究者们主要的目标,1917年当王国维的名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表时,他已参考罗振玉的见解,提出了以称谓定王世的办法,并依此法推断了武丁、祖甲卜辞。1928年加拿大籍传教士明义士在其所纂《殷墟卜辞后编》的序言中已不仅采用称谓定时代,而且注意到不同时代的字体特征。其独到处是将后来被董作宾定为四期的武乙、文丁卜辞(即现所称"历组卜辞")断为武丁或祖庚、祖甲时代[35]。此阶段虽已有分期的初步尝试,但还没有分类的概念。所谓分类是将甲骨卜辞按某一(或几项)标准划分为若干组类,然后在分类基础上确定每一类卜辞主要存在的时代,亦即断代。
    称谓是卜辞断代的重要标准,但称谓在多数卜辞中不存在,且有异代同称之情况;而字体(指字形结构、书体)虽可用来作分类标准,但标准不特别明朗,字体的差异在不少情况下要靠对卜辞文字特征的熟悉来体会,操作性较差。这就需再寻找一种涵盖性较强的分类与断代的标准,在这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上做出贡献的是董作宾。
    1929年殷墟第三次发掘时,在小屯北地"大连坑"南端发现四版比较完整的大龟甲,皆是卜旬卜辞,每句卜辞中"某某日"卜后、"贞"字前一字有多种,董作宾否定了此字为地名的可能,明确提出"贞"字前一字是"卜问命龟之人",他称之为"贞人"[36]。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显然,凡见于同版的贞人必曾同时活动过,其年龄不会相差太远。那么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贞人可由同版卜辞中的称谓知其时代,则见于同版的贞人都必当属于同一时代或相差不远。在此种研究的基础上,1933年董作宾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贞人集团"的概念,将见于同版、相互系联的曾在同一时期活动的贞人称为一个集团;并具体举出武丁(即第一期)、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的贞人集团构成,同时提出"不录贞人的时期"(指第四期,第五期大部分卜辞亦不录贞人)与"王亲卜贞的时期"(第五期较多),从而确定了他的五期说[37]。董作宾在这篇论文中还提出了除以上所提到的世系、称谓、"贞人"外的其他七项断代标准,即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但这些标准的内容多是在五期已划分出来后,对各期卜辞特征的归纳。在实际运用中,对于无贞人、无称谓(或有称谓而不明朗)的卜辞,可以借鉴有贞人卜辞的文字(字形、书体)与文法特征等来断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