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禁教政策演变的若干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史学》 郭卫东 参加讨论

1720年,因“礼仪之争”,康熙宣布对基督教实行“禁教”,这一政策其后又被奉行不替,直至鸦片战后才为之一变,改行“弛禁”。此一转变,不仅是清朝西教政策的一大变迁,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的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转折,而且是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于此,论者不乏。但也还有若干问题呈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状况。
    一、法国政府的态度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在华“弛禁”,法国人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由此而来,多有学者“顺理成章”地认为:法国政府颇为重视天主教会在华处境,正由此因,才使这一目标在法国政府来华使团的坚持下得以实现。揆诸史料,此种见解不尽然。
    1843年11月9日,法国总理兼外长基佐(Guizot )对使团的交涉使命有如下训令:(甲)由中国获得与英国相同之商业利益与相同之保障。(乙)关于商务,应谈判领事官等之承认问题、与战舰之停泊开放埠口以维持中法民间良善关系与秩序之问题。(丙)调查研究中国之出产与市场。(丁)于中印海域觅一良港,为船舶停息、避风、采买粮食、修理机械、 安置病人之所(按:法政府提出马六甲口的亚南巴(Anambas)、纳士那(Natunas)与新加坡等处为候选目标)(注:《法国外长训令第一号》1843年11月9日, 见张雁深:《中法外交关系史考》史哲研究社1950年,第27-28页。)。
    通观全文,并无片言只语涉及教会。其实,法国政府当时最关心的是谋取和英国同等的在华特权,特别是追求一项正式条约的签订,而对所谓传教问题并不在意。后来,法国使团在对华交涉中为教会力谋特权,其原因不在政府,而在使团领袖拉萼尼(Theodore de Lagrene), 他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是“圣阿舍利公学的老学生,是那个时期不易多得的虔诚教友”(注:史士徽:《江南传教史》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中译本,第66页。)。他大胆逾出政府指令,以全权代表资格节外生枝地同中方交涉宗教问题。
    1843年11月16日,拉萼尼离开巴黎来华,船上搭载了6 位耶稣会士。一到广州,便收到江南教区主教罗伯济(Louis de Besi )的备忘录,讲说天主教在华所受迫害的窘况。罗伯济凭其多年在华的经验断定,中国官方不会拒绝西方国家就基督教利益提出的强硬要求,驻澳门的各帐户神甫,也和罗伯济一道提出请求。拉萼尼给他们“写了一封极有礼貌的回信”,表示将不辱所托,为在华传教事业作出“斡旋”(注:《江南传教史》第一卷,第74页。),拉萼尼还聘请久住澳门的法国传教士加略利(Joseph Marie Callery)充当使团翻译。
    法使来华,触及清政府最敏感的害怕外人要求进入北京的神经。拉萼尼也有意用此作文章,摆出一副北上姿态,并对来华目的故布疑阵,派多言不捡者散播谣言,有说是法使此行是欲赴天津恳请朝见;有说是要求将天主教弛禁;有说是联合英人图据虎门;有说是要求进京在西洋堂居住。法方采取的策略是张大其言,吓唬清朝代表,再提具体要求。清朝交涉大臣耆英也承认,“传闻不一,真伪难分”。值得注意的是,消息中颇有几条与教会关联,不能不视作法方在这方面有意识放风(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七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08页。)。
    1844年10月5日,正式谈判开始, 拉萼尼知道耆英最关心的是进京问题,故而由此切入,称“彼将不往北京。”旋即话题转到宗教,直述中国压迫教会情形。耆英听说法使不去北京,很是松了一口气。对关于教会的言论,则“佯若罔闻”(注:《拉萼尼致法国外长信》1844年10月16日,《中法外交关系史考》,第35、39页。)。次日会议,拉氏又称中法将缔结的条约不过是重复英、美条约,“不能出乎二国之外,则伊回国,系属徒劳往返”,所以要求比英、美条约中更多一点的东西,即基督教的在华传播,否则,他回国后,“倘法帝再问,余只得答谓,法帝以宣传为光荣之宗教,(于中国)凡传此教者,则依法处以重刑。”拉萼尼不费举手之劳就获得英国通过一场战争才获得的特权,还觉得是空手往返,觉得是中国欠他,真乃强盗逻辑。耆英对此没有直接答复,只是“以缓慢冗长之言语”谈论中国禁教的原因。面对法使强求,耆英颇为担忧,鸦片战争刚结束,如又因此酿发大争端,势将何以堪!他在向朝廷的奏报中认为对法方索求“不宜过为拒绝”(注:《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七册,第509页;《中法外交关系史考》,第40页。)。之后,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耆英态度一路直下,终至推动清朝的西教政策作出根本改变。
    可见,拉萼尼的“弛禁”交涉本不是政府指令,而只是其个人行为。但他以政府使节的面目混同其他问题一揽子交涉,使清朝代表不明就里,误认他的全部索求都是法国政府所欲,致使在交涉中未能分门别类地全力相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