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末欧洲式天文仪器的试制与使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科技史料》 张柏春 参加讨论

徐光启强调,小者全用铜铁,其余暂用木制,以后改用精铜铸造,“以垂永久”([5],14~15页)。这些仪器都是西式的,显然, 这个计划参考了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1576~1630)、 龙华民(Niccolò Longobardo,1559~1654)的建议。平浑悬仪应当是一种星盘。交食仪似乎是演示地、日、月等天体运动关系的三球仪[6]。
    利玛窦制作仪器,目的是为了扩大传教士的影响和进行一般性的观测。历局成立以后,传教士及其合作者的仪器制造主要是为修历提供合用的观测工具。那么,实际制造情况如何呢?
    1629年11月13日,徐光启请求朝廷为仪器工料增拨经费,文中使用了“仪器”这个词。他说,本年9月7日就“选用知历人并匠役等制造仪器”,11月7日前已经把制成的三架大仪安置到历局, 余者在制造之中([5],16页)。三架大仪包括两架象限仪和一架纪限仪, 是邓玉函和陈于阶等人制造的木铜混合装置[7]。徐光启称,邬明著、 陈于阶“思精推测,巧善绘制”([7],428页)。 邓去世后, 传教士罗雅谷(Giacomo Rho,1590~1638)、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负责指导仪器的设计制造。
    造小仪器比较容易;造大仪器比较难,成本高。1631年12月28日,徐光启奏报,已经制成观测日食的小仪两具,另为造大仪制就了木模,但铸大仪所需的千余(银两)铜料和百余两工价尚无着落([7],398页)。徐光启在1632年6月28日的奏疏中报告,历局所用的日晷、星晷、窥筒“体制甚小,工作尤粗”,建议制造大的晷器([7],415~416页)。崇祯帝批准了他的建议。所谓“窥筒”,系指从欧洲带来的小型望远镜。
    明《纪事本末》记载,1634年12月或次年1月(冬十一月)日晷、星晷仪器告成,罗雅谷、汤若望在历局造象限悬仪、平面悬仪、象限立运仪、象限座正仪、象限大仪、三直游仪等六仪。又据1635年1月21 日的费用报告,这时历局已经制造2架象限大仪、1架纪限大仪、1具石晷、1具星晷、1具漏壶、1架铜弧矢仪、1架铁弧矢仪、1架铜象限仪、1具罗经和1架地平仪([5],56页)。其中,象限大仪和纪限大仪应当是邓玉函带领陈于阶等人制造的那三架大仪。铜象限仪和其它象限仪可能是罗雅谷、汤若望造的小型装置。石晷可能是日晷。
    1637年12月10日,李天经(1579~1659年)总结接任徐光启的职务以来的工作时说,前后已经译算历书140余卷,制造新式仪器十几种([5],98页)。《新法表异》卷下称:
    “新法增置者曰:象限仪、百游仪、地平仪、弩仪、天环、天球、纪限仪、浑盖简平仪、黄赤全仪、日星等晷诸器,或用推诸曜,或用审经纬,或用测极,或用求时,尽皆精妙。而其最巧奇则所制远镜,更为窥天要具。”[8]
    其中,“百游仪”可能是一种调整灵便的纪限仪。这些仪器可能多用木材制作。
    人们把许多精力放在西法与中法推算的优劣争论与测验上,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以至欧式仪器的制造进展不快。
    值得注意的是,“黄赤经纬仪”或“黄赤全仪”是《急用仪象十事》中未列的仪器,但它常被传教士使用。1634年10月25日,火星、土星同度。由于灵台官生不熟悉历局的黄赤经纬仪,李天经与罗雅谷、汤若望等到观象台,令监台官用简仪观测([5],48~50页)。 因为黄赤经纬仪设在历局,且不为观象台工作人员所熟悉,所以它肯定是一种西式观测仪器。
    1635年9月23日,李天经会同钦天监人员到历局先用黄赤经纬仪,登台测得木星与轩辕大星在同一线([5],72页)。 “登台”可能不是指登观象台。次年的一份报告再次提到使用这种仪器。
    1637年6月13日,李天经提出要为皇帝制作“为用甚大,需费无多”的黄赤经纬全仪(简称“黄赤全仪”),将它与日晷、星晷并列东西,以使“测量诸器尽置内廷”([5],96页)。 汤若望等监造的仪器结构特点是:
    “设有南北二级,极用龙柱高擎。枢从颔珠而出,中载子午一圈,圈中络以黄赤二道。下施窥测,上合天行,或昼或夜,可以随时运旋而不息也”([5],114~115页)。
    它的主要零部件尺寸是:
    大龙柱,高四尺九寸五分;
    小龙柱,高二尺;
    子午圈及黄道赤道二圈,全径俱广三尺四寸五分;
    其径圈居黄赤道圈内,全径广三尺二寸三分;
    时盘,径广一尺;
    石座,南北长六尺九寸,阔三尺二寸,厚七寸。([5],114 ~115页)
    因“仪体重大”,故冶铸费时颇多。1639年7月制造告竣,9月准备进呈,12月赴中正殿预砌台基、安置,附《黄赤全仪用法》一册([5],117~118页)。它的设计依据应当是《浑天仪说》卷五中的《黄赤全仪说》。由于未找到更详细的记载,我们还不知道它的刻度情况,估计它采用了360°刻度制。
    李天经等还为皇帝制造了演示仪器。1636年6月1日,他们依汤若望的方法,已完成《浑仪书》四卷、星球一具、浑天仪一具([5], 85页)。它们将被安置在宫中,供皇上御览。星球就是演示群星出没的天球仪。浑天仪当指演示浑仪。
    最令中国人感兴趣的欧洲仪器当是望远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