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村社制度(3)
元代的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所谓"杂泛之劳",指政府造作、治河、运输等而征发民夫;二是"差役"或"职役",指担任国家基层行政组织的职事以及为官府保管财物的仓官、库子等。"杂泛之劳"的征发,名目繁多,百色所需,尽出民间,大凡事情涉及到一乡一县或范围更大一些,便由官府主持,按社出丁,如兴修水利、平治道路、筑城建庙、灭蝗抗灾等。陈旅曾记顺帝至元六年宝坻捕蝗的经过,"允恭循行五十八社,见蝗甚,而役夫社不满百,诸社不过六七千,又皆其人之贫而瘁者。允恭悉遣散去,更集富有力者,得二千余人,使伐蝗……既而诸社皆来言:蝗去矣,其在者皆死矣。"[27]对于开河、筑城等大工程,动用民工数万人,远非一乡一县所能济,如至元八年发中都、真定、顺天、河间、平滦民28000余人筑大都宫城;至元十八年发济南附近十路民五万修浚胶莱运河。这些民工多是以社为单位征调而来。由此可见,按社征派丁夫已成为制度,社成为官府征调夫差的工具。 职役主要指里正、主首、社长。里正、主首的职役性质十分明显,元制:"除远征军人,大都、上都其间站户外,其余不以是何户计,当官从公推排粮多极等上户殷富者充里正,次等户充主首,验力挨次,周而复始。"[28]"诸色影蔽有田纳税富豪户计,即与其余富户一例轮当里正、主首,催办钱粮,应当杂泛差役,永为定例。"[29]若当役不役,可出钱雇役,"依验粮数令人户自行公同推唱供认,如是本都粮户极多,愿作两三年者,亦听自便,上下轮流,周而复始。仍每年于一乡内自上户轮当一乡里正,各都主首。如自愿出钱雇役者,听从自便。"[30] 社长是不是职役,学术界存有分歧,杨讷先生认为社长是职役,不是官职[31],理由是《元典章》中规定军户免于"人夫、仓官、库子、社长、主首、大户车牛等一切杂役。"[32]《至顺镇江志》、《吴兴续志》等也将社长与里正一起列入役法。立社令之所以免去社长本身杂役,是因为社长本身已经是役。陈高华先生认为社长不能算作职役[33],理由是立社令规定担任社长后"与免本身杂役",足以说明社长一职与职役是两回事。二者的分歧,是对"与免本身杂役"的理解上。我们认为"与免本身杂役"之役,与社长不是一回事,由此很难得出社长本身已是役的结论,但也不能将此"役"理解为职役,此"役"应是"杂泛之劳"之役,意思是说某人担任社长后,可免去其杂泛之劳。所以两位先生对"与免本身杂役"的理解都有所偏差。 社长是否为职役,关键不在于他是否免除了杂泛之役,而是看社长是否由富户轮流充当,是否领取俸禄,若社长不领取俸禄,又由富户轮流充当则是职役。在已知文献中,看不到社长领取俸禄的记载,立社令中只要求社长由"年高通晓农事者"充任,并未规定资财限制,但在实际选择过程中,为了有效管理,往往指派乡村大户充任,从已知社长个案分析,充任者都有一定产业。《定襄金石考·重修观音堂记》记载定襄王村里社长于海祖先以力田为业,迁至王村里后,"创立产业","厥后有司以年德举公为社长。"同书《故赵公墓志铭》的主人赵德仁也是社长,"以农为业,……轻财好施。"《山右石刻丛编》载:"里正、社长往时岁首交易,官吏高下其手,民不胜扰,乃下指挥,令推选上上户著甲乙簿,于是里正、社长一定而不移。"[34]可见社长一职多由乡村富户充任,社长的职役性质已十分明显了。 立社令规定社长专为劝农而设,实际上许多科差都加在了社长身上,以至出现了社长不堪负重以逃亡避役的现象。《元典章》卷23《更替社长》条:"近为体复灾伤,到于各处,唤到社长人等,系妇人小儿,问得该吏,称说自至元三十年定立社长,经今五年,多有逃亡事故,为是不曾申举到官,未经补替。"同书《社长不管余事》条:"靖海、海门两县最极东边下乡,其间见有勾集人户编排引审,次序支请,尽系社长居前,里正不预,多有年小愚騃之人,草屦赤胫,言语嘲晢,怪而问之,州县官员同辞而对:'目今诸处通例如此'。"社长不堪负重逃亡而代之以"妇人小儿"或"年小愚騃之人"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长的职役性质。 四、村社的职能 村社的职能,除前面所述的征办科差外,要之有四。 第一,劝农。《元史·食货志》称社制为"农桑之制",立社令也称"立社长以教督农民为事",村社的劝农职能十分明显。立社令规定:"今后仰社长教谕,各随风土所宜,须管趁时农作。"为了便于检查督促,"仍于地头道边各立牌橛,书写某社某人地段,仰社长时时往来点觑,奖劝诫谕,不至荒芜。"村社在传播生产技术、推广生产经验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王恽曾作《劝农文》,将施肥、勤锄等编成短诗,督令社长于本社"时时开陈,随事推行,因利而利"[35]。徽州路总管郝思义曾在当地翻印《农桑辑要》,"颁之社长,俾专劝课"[36]。王结出任顺德路总管,要求"今后仰社长劝社众常规农桑之书"[37]。 除种植粮食外,元政府也十分重视经济作物和家禽养殖,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形式。至元十六年三月,元政府颁行"树桑良法","督勒社长劝谕农民趁时栽种。"[38]仁宗延祐三年,推广苗好谦的种桑法,"令各社出地,共莳桑苗,以社长领之,分给各社。"[39]《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种植之制,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听种榆柳等,其数亦如之。种杂果者,每丁十株,皆以生成为数,愿多种者听,其无地及有疾者不与,所在官司申报不实者罪之。仍令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近水之家,又许凿池养鱼并鹅鸭之数,及种莳莲藕、鸡头、菱角、蒲苇等,以助衣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