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今天,我们对历史的传统认识,有好多作了历史的再认识,比如对三国年间的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而对诸葛亮作为天才军事家的认识,尚待重新审视。诸葛亮虽是智慧的化身,但他并非"神明",蜀国的灭亡也终有其内在原因。这里拟就其隆中对策及其实施的战略失误,提出些看法。 隆中对策的科学性、预见性,早为它以后的历史验证了,比如对刘璋、张鲁败亡的预测,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分析,对蜀开国途径的策划等,都很正确。但在蜀开国后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方针之制订上,却有很大失误。 按照隆中对策的策划,蜀开国后,不拟在一段历史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鼎立局势,而是立即转入成霸业、兴汉室的战略进攻中,目标是颠覆刘汉政权的首恶曹魏。为此则要继续实行开国的策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等待着天下有变的时机;以益州兵出击秦川作为主攻,以荆州兵出击宛、洛为配合,诛灭曹魏,从而完成统一大业。下面依次来论证其在实施中的失误。 一、开国后立即进击曹魏之失误 219年蜀得汉中,益州北部有了安全屏障,有条件保持稳定。而操既视汉中为"鸡肋",自然有着甘心退避的成分,因之两国息兵,在一段历史时间内,曹操不会主动再来挑起事端。孙权占领了湘江东部,荆州西北一带与曹魏交接对抗地段,归了刘备,减少了麻烦,也是做了一定的退让,因之两国言和也较为稳固。而且,三国中只有蜀,刚刚立国,国土狭小,力量薄弱;西方诸戎归附未久,南方夷越未得安抚,内需修政理。也就是说,开国的基本战略任务尚未完成得全面彻底,也就不宜实行下一步的战略计划。当时刘晔就说刘备,"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1]司马懿也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2]因而,此时蜀之战略应是努力全面完成立国大计,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巩固政权,才是上策。在此国力未足的形势下,无论对东西哪个方面去贸然进击都是错误的。 刘备利用同宗的条件,假借不忍占据同宗地盘,以携带百姓逃难的仁义之名,在孙权帮助下,得有荆州立脚的地方;又是利用同宗的条件,借助刘璋的内奸的牵引,采用欺骗与武力相结合的手段,占领了益州,得以开国。上述两块土地全不是用实力硬打出来的,反过来说,若只凭武力,恐怕刘备一小块土地也不易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不具备攻灭曹操的条件。 当时的天下,若以九州而言,蜀、吴就算各有其二,魏却独有其五。强弱形势十分鲜明。即使如此,贾诩还对曹丕说:"吴蜀虽蕞尔小国,依山阻水,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3]那么要以弱攻强,就要等待变化与机遇,这个变化,或是弱者由弱而不弱,而次强而强;或是强者由强而次强,而不强而弱。这一客观变化能否出现,当然不能只凭若干年前的主观设想去做。 诸葛亮、刘备在219年至234年这十五年间,不遗余力,屡屡兴动所谓问罪的仁义之师,而又屡屡受挫、失败,直至身死,国灭,理由是什么?是曹操挟了刘汉的天子,曹丕篡了权,因而他们要代天行"仁"道。那么刘璋为同宗,于蜀民并未作恶,且有恩于己,何以灭其国,取而代之?孙权从不尊奉献帝,完全务实,同为"僭逆",甚至不如曹操,何以不伐?诸葛亮、刘备的所作所为,既是欺人,又在自欺。夺取成都以后,马上大肆分赃,府库为之一空,再用商品由国家专卖来支付开销。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所得最多,倒是赵云提议中止了这种行径的加剧。比起孙权、曹操来,亦无仁政可言。曹操称王,刘备随即称王;曹丕称帝,刘备随即称帝。对劝阻者则贬斥、杀戮。刘备刚死,尸骨未葬,孔明主政,令禅即位当年改元,不顾祖宗礼法,也不审时度势,硬去实施先前即定的攻灭曹魏的战略计划,因而其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