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诸葛亮的战略失误(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赵天瑞 参加讨论

二、天下有变的审视失误
    依照隆中对策而进行的两次攻魏的时机选择与均属失误。
    先讨论发动襄樊之战的天下有变之失误。
    曹操占领汉中之后,没有采纳司马懿、刘晔的建议,兵进益州;陆逊在猇亭大捷之后,也没有兵进巴蜀。他们都十分清醒,不能"得陇望蜀",孤军深入。他们都认为这种胜利,只是局部的胜利,不是战略性决定性大胜利。曹操、孙权做了一定程度的退让,然而,诸葛亮们竟把这种胜利看成是"汉事将成"的特大胜利,是天下大势之变,于是作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诸如在汉中前线的沔阳,设坛宣布刘备晋位汉中王;宣布委任魏延镇守汉中,群情为之振奋;立即派遗孟达、刘封作为北攻曹操的中路,联络汉中与襄樊两战场之中轴;封关、张、马、黄、赵五将军,授关羽荆州印绶,并令发兵攻襄樊;刘备回成都,沿路起馆筑亭,坐待全局的胜利。
    当然,曹操境内有一些不稳定情况,如殷署督领的韩遂、马超旧部215年的叛乱。此后吉本、耿纯攻许;代郡、上谷乌丸的反叛。215年孙权攻合肥,吴蜀划湘分治,结为盟好,都被视为"天下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另有两件事,却为诸葛亮、刘备所忽略:其一是216年冬曹操兵击孙权,217年三月孙曹两家修好,誓重结婚。其二是217年冬联蜀抗曹的鲁肃卒,力主抗蜀拒关羽的吕蒙代肃领兵镇守。于是,有利之变中寄寓着不利之变。因之,襄樊之战的战机不成熟--天下没有变,错估形势必然导致失败。
    其次,再来讨论伐魏之战的失误判断。233年刘备死,西南多处叛乱。224年曹丕伐吴,邓芝使吴,孙权绝魏和蜀。225年,曹丕再伐吴,诸葛亮讨平南中。226年,曹丕卒,曹叡即位,吴攻魏于江夏、襄阳、浔阳等地。于是诸葛亮认为,"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取之时也"。[4]又兼魏大丧之后,是"天下有变"出兵征伐的时机到了。
    但是,诸葛亮对敌我力量的消长对比,认识是错误的。己方已保有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了。这只是全面完成了立国的任务。要从对外征讨来看,才仅仅是具备了必要条件,还没有具备充分条件--国力并没强大。魏方于西并未"疲",于东且是"虚务",即使确实有实力东征,但要攻灭一个大于自己的国家,绝不可能短期奏效,其重兵仍可西调,焉能有劳可乘?王夫之说,"乘仓猝相当之顷,一用之而得志耳,未可守此以为长策,规之于数年之前,而恃之以行之于数年之后者也,敌一测之而事败矣。谋天下之大,而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5]至于孙权,望之不侵扰,可恃吴交以制魏,则不可。"恃人者不败足矣,未有能成者也"。[6]曹丕死,曹叡立,一人之更替,怎能确知会立时对自己有好处?怎知曹叡不如曹丕也?其实所谓"天下有变"之良机并不存在,而出兵伐魏之条件还不充足。
    三、襄樊之战之战略失误
    襄樊,地处武当、相柏两山之间,汉水下游。溯汉而上,经魏兴、上庸可达汉中;连通荆豫,控制许洛;顺江而下,与鄂东、浔阳相望。它比当年的赤壁似乎还要重要,它不只是蜀魏之争地,更是三国共持的战略要地。任何一国在此有所举动,都将涉及其他两国。
    蜀吴言和之后,蜀之荆州地面狭小了,难以孤立久持,"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不立"。[7]为着"跨有荆益"、诸葛亮、刘备便把关羽推到了扩大荆州地域的前沿。为着安全,避魏,孙权也把关羽所控的荆州推到了曹操的毗邻地段。为着自保许洛,并据之以观蜀吴举动,曹操对此襄樊之战,当然要拼死力反击,倘有机会孙权也会借机来全收荆州,当然这是一场恶战。
    初,关羽将三万兵守益阳,吕蒙署孙皎、潘璋、蒋钦率众各约万人相敌,曹仁屯樊不知确数,于禁、庞德三万人驻樊北。从中料知,三国驻防兵力,大体旗鼓相当。诸葛亮们竟然以此常备兵额,既要守备后方,又要转为进攻出击部队,太难为关羽了。羽兵既出,围曹仁于樊,围吕常于襄阳,更遣别将赴之郏下,麋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如此布置兵力,关羽自然置身危境了。
    关羽围樊时,孙权在攻合肥。温恢对兗州刺史裴潜说,"此间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悬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8]这里表明,孙权进犯是虚,关羽之忧是实,魏早有人料定矣。
    关羽击败于禁、庞德以后,声震遐迩。樊城往往为水崩坏,满宠清醒地指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关羽别遣将己在郏下,自许以南,百性扰扰,羽所以不敢遂地者,恐吾军掎其后耳!"[9]当地守将如此知天时、审地理,察人事,晓军事,非羽可比,羽难逃败运。
    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二人给供军资不悉相及,羽扬言还当治之,芳仁慌惧不安,于是孙权诱之便降。羽久围樊、襄不下,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来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由是观之,蜀之荆州各部,没有此次作战之统一安排与部署。江陵、公安,羽所属,内部不协,号令不行;上庸、新城,按初衷派遣,理宜招呼汉中策应,牵制操长安大军,封、达亦当自行开拓,但诸葛亮、刘备知而未行,关羽孤军,是失在孔明之指挥上了。
    关羽刚而自矜,骄于一切学士,卿相、王侯,孙权尝欲结婚姻,通使,羽竟骂辱不许,骄横无礼之甚。所俘于禁三万降率,送之江陵,供给缺乏,乃擅自掠取吴湘东粮食。如此交盟,无需人伐,而失于自毁。荆州才士众多,未赴益州者有之,羽不知用于帐前谋划。潘濬,蒋琬姨弟,原为治中从事,权得荆州,立拜辅军中郎将,授之兵柄,后仁至太常。陆逊代吕蒙后,常答颂羽功美,自作谦抑,愿效敬相托,于是焉羽大撤后备,尽驱赴樊。孤傲智短,难托重任,谓羽万人敌者,不知兵机之论也。比之于禁有余,比之徐晃,犹不足。晃兵逼近其围三丈许,控地道,箭通城内外消息,羽竞不能制,岂胜方面之重乎?羽非其人也。
    关羽凭汉水逞一时之威,并没能真正使曹操震惊,更不必操亲临指挥。司马懿、蒋济就说过:"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矣。"[10]足见关羽一时胜于侥幸,败于孙权之前,已改在操手下了。诸葛亮、刘备自来抗操,尚不可测,况羽乎?!操部下,权谋人众,赵俨、桓阶、董昭等此役中,多献善策良谋,蜀不独智计士缺,即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皆长卧成都而不用,荆益竟至隔绝,而亮、备无所察觉,也无所行动。
    或曰,襄樊之败,与孔明无涉。这话不对。蜀之战略设计与实施步骤,始终依隆中对策而行,且该地守护,原为亮自任之;既不得自任,亮临别又自行委托,羽又为亮素重者,当然直接关联,怎说无涉。况且,封五将、令羽出军时,亮在座,对关羽,黄忠封号,提出过意见,若出兵事有异议,自当讨论,言未及此,是意见一致,羽能行也。或谓,亮平生谨慎,不可能贸然行此。这话又错。亮处理民务,人事谨慎,于争战,从来急功近利。备死后。六年中五出祁山,直至身死后已。不为明证吗?所以,襄樊战败,确确实实是诸葛亮"跨有"的战略失误,是急功近利战略思想的失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