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也谈钱镠“保境安民”国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李志庭 参加讨论

二、关于"善事中国"、"勿废臣礼"
    "善事中国"、"勿废臣礼",语出钱镠。《资治通鉴》记载,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在其弥留之际,嘱咐其子钱传瓘云:"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11)《钱氏家乘》也记载说钱镠"嘱曰:'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勿废臣礼'"。意思是说,不管中原如何改朝换代,我吴越一概视为正朔,称臣纳贡,不要卷入其争战。
    钱镠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后梁代唐,并遣使赴钱塘宣谕,其时文武大臣力谏钱镠举兵讨伐朱温,钱镠却说:"斯言罗隐早已言及,吾亦筹之熟矣。奈兴兵征讨,必动干戈;且兼淮氛未靖,湖州初平,吾若外讨,彼必乘虚滋扰,百姓必遭涂毒。古人有言,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吾以有土有民为主,故不忍兴兵杀戮耳。"(12)钱镠还说:"余固心存唐室,惟以顺天而不敢违者,实恐生民涂炭。因负不臣之名,而恭顺新朝。此余心之隐痛也。"(13)可见钱镠接受后梁进封,称臣纳贡,只是一种韬略。李昪(徐知诰)就曾说过:"钱氏父子,动以奉中国为辞。卒然犯之,其名不祥。"(14)钱镠同时也是为了远交而攻近敌,对付夙敌杨吴。这方面的例子不少。就在接受后梁进封的第二年,钱镠即"以淮寇终为臣患,欲速平之。命景仁奉表至阙,面陈水陆之计,请与禁旅"(15),策划共讨杨吴。同年九月,后梁以寇彦卿为东南面行营都指挥使,率师攻打杨吴以援吴越。虽然后梁此次兵败而归,但是它对吴越终究还是尽了职。12年后的贞明五年(公元919年)三月,后梁进攻吴国,"诏吴越王钱镠大举讨淮南。镠以节度副大使传瓘为诸军都指挥使,帅战舰五百艘,自东洲击吴",大战狼山江(今江苏南通南狼山附近长江);接着又遣传瓘"将兵三万攻吴常州"。这是吴越国与吴国之间最激烈的战争之一。但是,同年九月后梁再诏钱镠发兵征讨南汉刘岩称帝时,"镠虽受命,竟不行","不肯自毙其力以伐与国"了(16)。
    钱镠执行"善事中国"、"不废臣礼"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例如钱镠与后唐的关系一度曾相当紧张。那是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后唐明宗李亶听信枢密使安重晦等人的挑拨,削夺了钱镠的爵位。钱镠毫不示弱,一方面上表申辩,一方面针锋相对,扣留了后唐使者。其时,后唐出使闽地的使者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骑常侍陆崇等遇海风飘流而至吴越国境,被钱镠"留于钱塘,经岁不得归",以至陆崇病死于吴越(17)。钱镠与后唐的这一矛盾,最终还是以后唐诛杀安重晦,赐钱镠以"不名之礼"而告结束。
    钱元瓘(传瓘)是接受钱镠嘱咐、继续执行"善事中国"、"勿废臣礼"的第一人。他一方面接受后唐的进封,并尊后唐年号为吴越国年号,后晋取代后唐以后,又及时接受后晋的进封和年号。但在另一方面,钱元瓘且又"遣使劝进(李)昪,谓人望以归"(18),鼓励李昪称帝。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李昪即大齐皇帝位,改元升元,钱元瓘即遣将军袁韬致贺(19)。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李昪改大齐为大唐(史称"南唐"),钱元瓘又遣左卫上将军沈韬文"如唐贺南郊"(20)。钱元瓘如此作为,至少在名分上已将后晋降到了大齐(南唐)的地位。而其之所以如此,当然还是出于吴越国的利益。或者认为石敬瑭仰仗契丹所建立的政权终不可靠,同时也是为了借此改变与淮南对立的关系,所以投徐知诰之所好,劝进帝位。钱元瓘此举在改善吴越与南唐的关系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杭州丽春院大火延及内城,钱元瓘因受惊吓而发狂疾,南唐群臣争劝李昪乘机出兵吴越,但是李昪却说:"奈何利人之灾"(21),不但没有乘人之危,反而"特命行人厚遣之金粟缯绮,车盖相望于道焉"(22),救助吴越国。
    钱元瓘的后继人钱弘佐对于"善事中国"、"勿废臣礼"的理解甚至超脱了"夷夏之辨",将"中国"的概念扩展到了契丹。当辽朝耶律德光在会同十年(公元947年)正月攻灭后晋的时候,一度奉辽朝为正朔,改用"会同"年号。"钱塘大慈山甘露院牒称会同十年七月,有吴越国王押字及镇东军节度使印文。盖是时吴越与契丹信史不绝,故吴越奉其正朔在诸州镇之先。其改而从汉,则在八月受汉制之后也"。"吴越甘露院牒之称会同十年,在天福十二年七月。曷以不称开运与天福者,盖前此吴越与契丹通使不一而足,至是既布诏州镇矣。而汉使未至,宁有不奉其正朔者。间读《福州双石祠记》,有云会同十年从闽府承平,复封为安境侯。时福州新附吴越,故亦称会同也。所疑者,契丹以是年二月改元大同已,故《辽史》会同无十年,而吴越犹记十年者何?盖契丹降赦则称会同,而改元则曰大同,改元之后不三月而德光卒,故大同之号不行于南土,则吴越之称会同于丁未七月也,又奚疑焉!"(23)五代时期,吴越国是南方各国当中与契丹往来最密切的国家。这就是钱弘佐于"诸镇州之先"奉辽朝为正朔,继续推行其远交而近攻策略的原因。
    吴越国在钱弘倜即位以后,先后奉后汉、后周及北宋为正朔,始终贡奉不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仍然是远交而近攻策略的继续。因为南唐自李璟即位以后,双方为争夺福州而又结仇隙。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善事中国"、"勿废臣礼",不但可以北方中原"朝廷"的力量牵制南唐,甚至可以直接取得援助。如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钱弘倜曾派遣使者间道至于后周,请其出师进攻南唐。接踵而至的后周与南唐间连续几年的战争实始于此。所以南唐指责吴越"负约"(24)。又如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后周世宗亲征南唐,诏吴越国分路进攻常州、宣州。丞相吴程请命出击常州,另一位丞相元德昭反对,说:"唐,大国,未可轻举也。若我入唐,而周师不至,能无虑乎?"吴程又以"元丞相不欲出师"为辞,煽动将士殴打元德昭。钱弘倜一方面命吴程率兵攻取常州,另一方面又"匿德昭府中",加以保护。后来吴程兵败而归,被"悉夺其官"(25)。从钱弘倜对吴程、元德昭的不同态度,也说明其本人的主旨也在于借后周之力以对付南唐。
    总之,钱氏吴越"善事中国"、"勿废臣礼",其真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吴国(南唐),是一种远交而近攻的策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