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王智勇 参加讨论


    吴玠去世后,川陕大兵分别由他的三个部下吴璘、杨政、郭浩统领,其中以吴璘兵力最强,"玠死,胡丞公(世将)命其弟璘以二万人守兴州,杨政以二万人守兴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而玠之中部选锋二万人分屯仙人关里外,其后璘又得之。故三大将之兵,惟兴州偏重者,此也"[6]。郭浩和杨政分别于绍兴十五年和二十七年去世,而自绍兴十一年和议之后,宋金战争告一段落,到绍兴三十一年宋金战火重燃时,吴璘就成为川陕战场唯一的宿将重臣,战争迫使宋廷对武将的节制放松,为了对付危及南宋朝廷存在的金军这个强大的敌体,在杨椿提议下,绍兴三十一年五月,吴璘被任为四川宣抚使,"统一三军,以扞全蜀"[7]。川陕地区重新出现了武将统兵专权的局面,吴璘一意抗金,并使川陕宋军节节推进,收复了大片失地,如果不是孝宗误信史浩之议,令吴璘在德顺撤军的话,吴璘的抗金业绩无疑将大放异彩。不过,绍兴三十一年的宋金之战,确实将吴璘的权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吴璘作为吴玠之弟这一特殊的关系,加之在四川经营时间之长,对于在抑制武将专权这一祖宗家法约束下形成思维定势的南宋君臣来说,始终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下列事实足以说明这点:
    "黄(佚名)每虑吴璘握兵蜀口,必贻后患。会同郡张真父位于朝,以蜀事访公。公曰:'璘袭兄之业,执权专处心忌,先登者死于前,愿战者抑于后,此不足与共功。'他日张对便殿,具如公言,且曰:'此闻诸臣友黄某。'孝皇首肯再三。其后公因论对及时事,孝皇尚能识前语,曰:'卿向来论吴璘,专忌二字甚佳。'"[8]
    王质上奏言:"蜀之常势,非盗贼窃发,蛮夷侵扰之为可忧,而将帅专制为可畏。…今之制蜀者,其初始有一时之功,栽培涵养,而遂有不可拔之势。兄弟之相承,支党之相联,吏之奉承其风旨,民之习熟其名字也,盖已久矣。夫平居无事,彼犹肯以虚名奉我,我得以虚名役彼。彼不幸有摇足之变,则虚名有不可施,而实祸将生。"[9]这当是针对吴璘而发。
    "沈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与璘议协,兵部侍郎胡铨上书,语颇及璘。璘抗章请朝。"[10]显然,胡铨上书当因吴璘独掌川陕重兵而发。
    可见,吴玠、吴璘兄弟先后独掌川陕重兵的这一现实,是孝宗君臣极为忌讳的,但由于吴璘彪炳的抗金业绩,在四川长期经营而形成的强大势力以及在川陕军民中的声望,孝宗君臣倾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收回川陕兵权,因此,宋廷一方面拒绝了吴璘"请罢宣抚使及致仕"的请求,并在吴璘赴行在请朝中,又"拜太傅,封新郡王","诏仍领宣抚使,改判兴元府"[11],并于隆兴二年四月,准许吴璘立家庙,并赐祭器[12],其政治地位达到顶盛。与此同时,孝宗君臣又在积极地筹画、寻找吴璘去世后继任者的人选。乾道二年五月,"宰执进呈汪应辰奏:吴璘以病呼其子援至兴州,今病未愈。上曰:'万一吴璘不起,谁可以代之?'又谓虞允文曰:'卿言前任天锡顷在山前,闻诸将士多服之。'臣芾奏曰:'闻其人已老,亦是宿将,可召赴行在试观其人'"。"六月四日,上宣谕宰臣曰:'吴璘病亟,诸将末有可代之者。昨召任天锡,外闻其人已老,万一不堪,何人可用?且令汪应辰移制置于利州,时暂节制诸军马,朝廷却徐择其人。'陈俊卿奏曰:'诸将极难得人,且如知洋州都统制王权亦未甚惬众论'。上曰:'朕亦知之,但无其人,当且令往,朕朝夕亦不放心。'虞允文奏曰:'此人淮西两败事,如何可用,诚是诚是'"[13]。据此,可知孝宗君臣尽管为吴璘的继任人选费尽心血,但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孝宗君臣心中合适人选的条件是什么呢?上引史料说到了一点,即须精力旺盛、有驾驭士兵的能力和可观的抗金业绩,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尽管上引史料未提及,但我们完全可以意会,即此人不能是吴璘的亲信,更不能是吴氏家族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后一个条件,则下面二人,完全具备第一个条件:
    吴拱。王之望在绍兴三十一年曾上奏云:"强敌对垒,人心危惧,四川事势,可为寒心,蜀人前此恃以为安者,以其(吴璘)侄吴拱在此,缓急有赖。吴拱移襄阳,渠每以失助为忧。……璘平日爱重拱,拱亦每事尽言,璘无不从。自拱之去,有事缺人商量,人亦少敢言,大段失助。"[14]吴拱是吴玠长子,宋金绍兴三十一年战争爆发前,曾是吴璘最得力的助手。史载"拱为人颇类玠,屡历行阵,亦得军士心"[15]。尽管调至襄阳后的一些作为为时人非议,但无疑超过孝宗君臣议论的人选。
    吴挺。如果朝野上下对吴拱在襄阳的表现尚有微词的话,那么吴璘爱子吴挺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合适人选。在宋金绍兴三十一年的战争中,吴挺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宋军收复德顺、巩州等战役中,表现极为出色,成为西部宋军中战功最卓著的将领。史称"挺累从(吴璘)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16],良非虚语。
    但是,由于吴拱、吴挺为吴氏家族成员这一特殊关系,使他们无法成为吴璘的继任者,例如,绍兴三十一年吴璘病重,王之望等请求调吴拱返蜀时,洪迈就明确反对说:"吴氏以功握蜀兵三十年,宜有以新民观听,毋使尾大不掉。"[17]但同时,宋廷亦未找到其他合适的继任者,因此,乾道二年十一月,孝宗"密诏四川制置使汪应辰,如吴璘不起,收其宣抚使牌印,权往主管职事"[18]。次年,吴璘去世,宋廷君臣"议择代,上(孝宗)谓(虞)允文曰:'吴璘既卒,汪应辰恐不习军事,无以易卿。凡事不宜效张浚迂阔,军前事,卿一一亲临之。'即拜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19]。川陕地区事实上又恢复了以文制武的体制。同时,宋廷将吴氏家族中最有才干和人望的吴挺调离川陕,到行在任主管侍卫马步军司公事[20]。孝宗君臣于是完成了削弱乃至最终铲除吴氏家族在川陕势力的第一步。但是,直到虞允文去世,宋廷一直未能在吴氏家族以外找到统率川陕大军的合适人选,这就为吴挺后来返蜀重掌川陕重兵提供了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