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应该说,吴挺死后,宋廷君臣铲除吴氏在蜀势力的努力是成功的,按此发展态势,吴氏后人难以再掌四川兵权。但是,宁宗朝宋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再次使这一事态发生逆转。 自宁宗朝始,宗室宰相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的争权斗争,愈演愈烈。"时汝愚方收召四方之士聚于本朝,海内引领以观新政,而事已多从中出"[31]。由于韩侂胄控制了言路,赵汝愚在定策宁宗继位后的一些处置失当,又增强了反对派的势力,因此,韩侂胄在这场争权斗争中渐占优势。在赵汝愚周围,汇聚了当时颇有声望的道学派人物,如朱熹等,赵汝愚本身也属道学派人物,因此,这场斗争最终以道学与反道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至发展到庆元三年的党禁而达高峰,赵汝愚、留正、朱熹、叶适等五十九人登入"伪学逆党"名册中。至此,韩侂胄一派大获全胜,在朝廷占据绝对优势,韩侂胄独揽大权,"凡所欲为,宰执惕息,不敢为异"[32]。 吴曦在这场斗争中,是站在韩侂胄一边的,自其父吴挺去世后,吴曦一直受压,很不得志,史称"时吴曦自以祖父世守西蜀,为国藩屏,而身留行都,不得如志"[33],而造成这个结局的,正是道学派中的当权人物赵汝愚、留正等,据《宋史》卷三九六《程松传》:"庆元中,韩侂胄用事,(吴)曦为殿帅,时松知钱塘县,谄事曦以结侂胄。"又吴曦叛后,韩侂胄与吴曦信中言:"侂胄平昔荷知爱之厚,非他人之比"[34]。可见,吴曦与韩侂胄的关系极好,属韩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道学派的罢逐与韩侂胄的得意,预示着吴曦政治生涯面临的转机。 尽管韩侂胄取得了胜利,但由于道学派是当时朝野内外颇有声望的人物,因此,就其人心向背来说,韩侂胄却处于不利的境地,韩侂胄对此亦很清楚,并自觉做得过火,因此,在京镗死、何澹被罢后,开始渐弛党禁,并将薛叔似、辛弃疾等"起废显用",以收揽人心。同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者,于是恢复之议兴"[35]。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吴曦的政治生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要开边北伐,就要依赖于武将,当时在韩侂胄周围,真正能负此重任者,实在寥寥无几。武学生华岳曾上奏云:"爽、奕、汝翼诸李之贪懦无谋;倪、倬、杲诸郭之膏粱无用,诸吴之恃宠专僭、诸彭之庸孱不肖,皇甫斌、魏文谅、毛致通、秦世辅之凋瘵军心,疮痍士气,以至陈孝庆、夏祖兴、商荣、田俊迈之徒,皆以一卒之材,各得把麾专制。……万一陛下付以大事,彼之首领自不可保,奚暇为陛下计哉!"[36]在这种情况下,吴曦作为韩侂胄北伐计划中西路主帅的人选,是非常自然的了。嘉泰元年秋八月,吴曦被任为兴州都统制,"规陕之意,自此起矣"[37]。 吴曦返蜀,宣告了宋廷铲除吴氏家族在四川势力企图的破产,再次在宋朝野内外引发一场争论,"识者多言曦不可,主西师必叛"[38]。我们认为,在进行长期的压制之后,再次放吴曦回蜀,确是失策,吴曦和吴璘、吴挺不同,根本没有同金军作战的经历,即使他后来不叛变,亦难保胜绩。更重要的是,在吴曦返蜀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被压制之中,对这种境遇,吴曦肯定是身怀怨望的,金人后来对吴曦诱降成功,正是正确分析了吴曦的遭遇和处境,金人诱曦诏书云:"卿家专制蜀汉,积有岁年,猜嫌既萌,进退维谷,代之而不受,召之而不赴,君臣之义已同路人。""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39]。可以说句句击中吴曦要害。因此,宋廷铲除吴氏家族的一系列作为,反而成了引发吴曦叛变的直接原因,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而吴曦叛变,加速了韩侂胄的败亡,间接促成了史弥远的上台,对南宋中后期政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