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隋王朝的殷富与财政改革的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 赵云旗 参加讨论

义仓积粟本来是出于自愿的,每家最多出一石,这是指富室,一般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贫富纳粮不等。义仓的管理起初由村社来负责。《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云:"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自是诸州储偫委积"。但是,后来管理逐渐松弛,用非一途,致使损失严重,所以从开皇十五年(595年)开始,改为国家管理,纳粟数量按照户等上下来制定。"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损费。十五年二月,诏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幽、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三次下诏,对义仓进行了诸多改革:一是将许多州的义仓由民间管理改为县级政府来管理,也即由国家统一管理,民办从此改为官办;二是将原来自愿纳粟改为按户定量纳粟。这似乎变成了广大农民额外的一种负担,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道理上讲是合理的。如其后山东频年霖雨,"天子遣使","开仓赈给"[30],若不是建立义仓制度,灾年的赈济工作就不会开展得如此顺利和及时。由于它存在着合理性,所以隋代改革后的义仓制度正式固定下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
    隋代的义仓制度在国家财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对发展生产力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救灾搞得好,不仅可使社会经济尽快得到恢复,而且还可以保护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不会造成大批劳动力的死亡;其次是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义仓平时储存粮食,是一种零存整取的形式,在无灾荒的情况下,每户交纳一些余粮,农民是能够承担得起的。等遇到灾害时,由义仓支出,无形中节省了国家的支出,否则必须由国家来负担。可见这种制度有利于国家财政,对国计民生都是有意义的。
    五推行财政节减政策
    隋代政府在财政改革中,除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外,还推行了财政节减政策。为此,国家采取了省军费、省官费等一系列措施,对财政的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改革府兵的供给制。隋代在开皇十年以前,由于全部实行的是北周的府兵制度,军费开支十分浩大。自从府兵制改革之后,士兵由于受田,服兵役期间的费用国家不再负担,分别由每个士兵来自备。如作战用的刀、枪等兵器、衣服、粮食都由个人负责,只有一些大的设置如车、马等由国家准备。这样一来,国家财政支出的军费就大大减少。
    2.精减机构、减少官府费用。官府费用也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支出项目。隋初,官僚机构繁多,正如兵部尚书杨尚希所指出的,"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针对这一情况,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大刀阔斧地精减官府机构,"于是遂罢天下诸郡"[31]。将原来的郡、州、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在省去郡一级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又并省了不少州县,至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之后,全国才有300个州。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来说,机构确实够精简的了。机构的大量并省,自然减少了官府费用的开支。
    3.减少冗官,降低官俸支出。隋初,官职沿袭北齐、北周旧制,不仅官府机构繁多,而且官吏队伍庞大冗滥。开皇三年,隋文帝针对当时"十羊九牧"的冗滥情况,与并省州县一起,减少冗官人数。为此,首先废除了以前州郡僚佐由州县长官自己随便辟用的制度,取消了刺史、郡守署用僚佐的权力。规定地方政权机构的僚佐由中央来任免,即六品以下的官不能由刺史辟用,全由吏部任命。"当时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32]。经过这些改革,隋代官吏以前代大为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大大节省。
    4.推行节俭政策。隋代推行节俭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比较突出的。《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载:"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俭约,以事府帑。"不仅文帝一人带头节俭,而且六宫之中亦然,"帝既躬履俭约,六宫咸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而已。有司曾进干姜,以布袋贮之,帝用为伤费,大加遣责。后进香,复以毡袋,因笞所司,以为后诫焉。由是内外率职,府帑充实"[33]。此记载虽难免有溢美之词,但决非乌有。如当时身为重臣的苏威等人,睡帐上的挂钩和衣服上的钮扣等都用骨、铁而不用金银等贵金属。《隋书·高祖纪下》云:当时"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从以后陆续发掘的隋代墓葬来看也比较简陋,一般的官员都没有过多的随葬品,这与政府推行节俭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隋代的节俭政策主要推行在开皇年间,这一阶段时间虽然不长,但对隋代国家的财政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隋文帝推行节俭政策的目的,就是"以事府帑",即为使国家财政充实。由于内外率职,因此"府帑充实",使得百官的禄赐及大臣的奖赏皆出于丰厚。关于这一点,顾炎武就明确加以肯定,指出:"汉隋两文帝,皆以俭朴富其国。"[34]
    5.惩治贪污。隋文帝在推行节俭政策的同时,又展开了打击和惩治官吏贪污腐败的行为。如开皇十六年(596年),发现合川官仓的粟少了7000石,隋文帝立即下令调查此事。查到盗窃者是主管仓库的官吏,隋文帝下令处斩此人,并"没其家为奴婢,鬻粟以填之"[35]。为了防止官吏的贪污腐败,隋文帝制定了许多严厉的制度,以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如规定:"盗边粮者,一升以上皆死,家口没官。"在官府若"盗一钱,弃市",而且不揭发者也同盗者一样处以严刑,"取一钱已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由此可见惩治之严厉。隋文帝这种政策虽然有些过于严厉但主导思想是正确的。因为官吏的贪污腐败是国家财政亏空的一大原因,其结果必然是穷了国家、富了个人。
    综上所述,可知隋文帝时期的财政改革都是从不同的渠道和方面调节社会集团的利益分配关系,以此来解决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适时合宜的财政改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积蓄。正因为如此,隋代的财政才如此充盈,积蓄才空前殷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