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宋代胥吏出职年限的长短仍不固定,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胥吏经庆恩或酬奖等多可减年出官。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孝宗初登帝位,先后诏三省、枢密院胥吏各减一年出官。随后,又将此恩赏推及内外百司。[12]另一方面,胥吏所属机构内吏额的多寡也直接影响到他的出职年限。吏额少处,迁转较快,出职年限也相对较短;反之,则积压下名,出职极为困难。绍兴六年(1136),官告院言:尚书六曹所理入仕年月"各以人额多寡理年,有理二十年处,及有理二十五年处。"[13]此外,宋代官吏铨选过程中的"法"与"例"并行,甚至"以例坏法"、"因例立法"的现象非常严重,反映在胥吏的迁转、出职上,往往是有法不依而别求恩赏,出现了许多与铨法条文相抵触的特例。依照铨法,胥吏年满无阙许与出职安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援引恩例、减年出职,或年该出职却迟迟不肯离去等情况屡有发生。至和二年(1055),欧阳修上疏言:"百司人吏,旧来出职皆有职名年限。近年多候转及职名,及年限满日,多乞情愿就近下恩泽,或侥求因人奏带,及抽差勾当,叙劳酬奖,及合作选人者,情愿就班行之类。"要求采取措施,杜绝此类现象。[14] 2.比换出职 比换出职是指胥吏在任职年限未满,无法按年劳出职法的有关规定出职入流的情况下,依现有资格比换相应官阶出职。宋制,"内外百司吏职未该年劳而愿比换者,依格改换官资,注拟差遣"。[15]它是作为年劳出职法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胥吏未该年劳而比换出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上的意愿。从客观上讲,它是官府精简机构、裁减吏额的结果。宋王朝自立国之初起,冗官冗吏的问题就一直存在,并长期困扰着统治集团,危害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转。早在开宝六年(973)六月,宋太祖就亲阅在京百司吏人,"黜为农者四百人。"[16]此后,裁汰冗吏的诏书更是频频颁下。然而,与太祖朝所不同的是,某些部门内的胥吏在遭淘汰后,仍可享有出职安排,而不再是放罢为农。如,景德元年(1004),三司裁定吏员,对因书计非精,或尝负罪犯而遭裁汰者,真宗"念其祗役岁久,"诏并补三班及借职[17]。三年后,又拣试枢密院胥吏,对拣试不合格者分别授予崇班、供奉官、奉职官阶,与出职安排。[18]南宋以后,胥吏因裁员而经比换出职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孝宗乾道三年(1167),诏枢密院各司和三省行首司胥吏分别以30人、120人为额,"其合减人且令依旧,将来遇阙更不迁补。愿比换出职者,听。"[19]从主观上讲,一些胥吏因年老体衰或出于其它方面的考虑,在职年限未满而主动要求离任亦多可比换出职,以示皇恩浩大。郑獬《郧溪集》卷五《三司后行孙有庆可曹州司马制》曰:"汝祗事计庭,颇为干敏。苦于疾恙,愿解所职。今兹引去,得无一命以荣汝之归耶。"此为因病离职之例。宁宗开禧元年(1205),秘书省八品书真官左琦状:"不愿守理年满出职,乞依将作监胥长吴济体例,折资比换。"遂与换进义副尉。[20] 北宋前期,胥吏未该年劳而比换出职并未形成定制,多为统治者悯其"祗役岁久"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当属特恩、特例,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小,仅限于三省、枢密院和三司等重要机构。这从上文所引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出。至于比换出职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是按原有资格改换,还是在原有资格上折资(降资)改换等,未作说明。直到哲宗无祐五年(1090)才规定:三省胥吏未该年劳而出职者,须降资改换;若未该年劳,且资历过浅,无出职名目可折换者,只得放罢。[21]初步确定了胥吏比换出职之制。 南宋以后,胥吏比换出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内自六曹、寺监,外至诸州、监司的胥吏都有比换之制。如,乾道三年(1167),中书、门下后省、谏院状:"契勘两后省、谏院人吏,……缘当时省记法内无比换副尉之文,遂于绍兴二十六年九月内申明画降指挥,依六曹寺监,许行比换。后来于绍兴三十二年三月内却将两后省、谏院与进奏院一例衮同,不许比换。……窃缘两后省、谏院系与御史台、六曹一体官司,独无比换,委是不均。今来即无侥冒,盖欲补圆条法。"[22]而且,有关胥吏比换出职的条法也日臻完备,比换者亦有理年的规定。以中央为例,绍兴二十七年(1157)规定,六曹、寺监正名贴司,以及大理寺抽差到寺的正名贴司在任职满七年后,才能比换副尉,"先是,及三年比换,至是以为太优,故改之"。[23]由此可知,胥吏在补正名后,即可理年比换出职,所理年限相对于年劳补官法而言要少得多,南宋初定为三年,后延长至七年。所补官资多为进义副尉、进武校尉等无品的武官阶。到了宁宗朝,又将比换出职的年限延长为十年,并开始对比换副尉的人数加以控制,"每岁不得过四十人。"[24]对于地方官府内的胥吏而言,他们除了要理满规定的年限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家产作抵押,才能申请比换。《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二《公吏门·解试出职》云:"诸应换进义副尉者,供家业为抵。州县验视,计直五十贯以上,取邻人状验实(愿以见钱为抵者,于所在州军资库寄纳)保明,申尚书刑部。"而且,他们一经比换,就必须解罢吏职,不得勒留在官。否则将受到流放一年的惩罚。[25] 至于胥吏是以何种方式出职,要视各部门的具体情况而定。某些部门内的胥吏可自行选择出职方式。绍兴十四年(1144),诏"察案后推书吏,今后如有愿比换副尉之人,并依六曹、寺监人吏法比换副尉。如不愿换,即依本台见行出职条法。"[26]而在另外一些部门内,胥吏或以年劳、或经比换出职,都有严格的规定。绍兴三十二年(1162),定提举德寿宫主管文字3人,书写2人。"内有名目人,每及五年转一官资:白身人候实及七年,与补进武副尉出职"。[27]也就是说,有名目(有官阶)的胥吏可以依照年劳补官法的有关规定理年出职,而白身(无官阶)人只能比换副尉,早早地解发出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