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明代族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曹凤祥 参加讨论

二、族田的类型
    族田的用途不外祭祀祖先、赡济贫困和办学等等。据此,可以把它划分为奉祀型族田、赡养型族田和助学型族田。
    奉祀型族田又可以细分为祭田和墓田。祭田和墓田的区别主要在于祭田的租入大部分用来做祭祀和修葺祠堂之用,而墓田的租入主要是用于墓祭和修葺坟茔。
    设置祭田是从宋代朱熹开始的。他参照《周礼》古制,制定了《家礼》,对祭祖作了明确的规定:"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后凡正位袝位皆仿此。宗子主之,以给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之田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17]新的宗族组织以祠堂、祀祖为中心,而祭田则是祭祀祖先最直接的物质保证。
    墓田多在祖先坟墓周围,租入往往只能供给培坟、墓前祭祀之用,所以《于潜县志》记载:"族大多尊祀产,累代相设,鲜有变卖。清明祭扫,子孙成丁以上咸赴墓展拜,用鼓乐如祠祭礼。散给祭胙,视期祭田为丰啬。"
    赡养型族田,顾名思义是用来赡养族人的公田。这类族田,可细分为义庄田和义田。义庄田和义田的差别在于是否有义庄组织和设施。义庄是赡族组织机构的名称,义庄田隶属于义庄。而义田却是直接从属于宗族组织。作为赡族组织机构的义庄拥有大规模的义庄田,多的有达千亩左右,甚至上万亩。
    赡族组织的义庄分为三类:一是全族族众统包在内的义庄,如北宋范仲淹的范氏义庄,聚居者凡90口,义田1000亩,岁收粳稻租800斛,族人男女五岁以上逐日计口支米一升,五岁至十岁每年计口给布半匹,十岁以上一匹,男女嫁聚丧葬皆行补给[18]。这种将全族人口统编在内的赡族组织在明代仍旧存在。如徽州府歙县余文义建置族田"人日补粟一升,矜寡废疾者倍之",就是采取按人均给的办法[19]。这种组织后来由于诸多条件的变化,渐渐走入窄胡同,代之而起的义庄是将符合经济条件的贫族和鳏寡孤独废疾者,登入义庄户口册,按册给发领米。也有庄内有庄的,即以全族为基础,但由贫族提申请,给补助。明代义庄绝大多数采取后两种形式。明代中期广东增城县庞弼唐就是将族众分上、中、下三等,上者勿给,中者量给,下者全给。
    义田没有义庄那样严密的管理机构,义田的管理和宗族的管理是合在一起的,义田的管理只是宗族管理的一部分。设置族田的宗族地主只是将自己财产的一小部分捐入家族势力的代表宗祠,《如皋县志》记载该县徐建杓"改园为祠"置买田地赡族的事,说他"岁暮复给族人银米"。
    助学类型的族田,有称义学田、义塾田的。明代世风日下,"子弟轻于向学",危及封建传统。为了使族中子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礼数",以圣贤为依归,居家为孝子贤孙,居官做忠臣烈士,在外任官者,致仕回乡者,乃至富商大贾、中小地主等都极力倡办义田,有明一朝捐资助学蔚成风气。
    浙江嘉兴府人陈杲置田20亩[20],处州府人叶以菽置田70亩[21],徽州府婺源县潘氏合族置田100亩[22],资助族人入学。广东佛山人李待问置族田275亩,其中85亩为书田[23]。福建长乐贡生苏二美"架书楼令课族子弟,置田以赡之"[24]。正因为资助宗族子弟入学接受封建宗法伦理思想教育对巩固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宗族组织都专设义塾,或在义庄田、义田之外再立义塾田。宗族组织为鼓励宗族子弟走登科入仕之路,甚至有的宗族别出心裁地建置种种名目不一的奖励性田产,如规定登科者享有三年独占此田产的权力,以此激励族人。
    有明一代,族田的类型主要有上述三种。应该说明的是,各类族田用途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比如祭田的收入是用于修葺祠堂、增订家谱、置办祭祀用品等祭祀费用的,但如果有剩余,就可以用来赡济贫困族人,或者办学之用。明代弘治年间,嘉鱼县"建义仓五间,用储祭田之入,均给奉祀兴学之费。"[25]义田收入用于祭祀和办学的也不鲜见。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族田的管理与经营
    明代的族田管理沿袭历代族田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义庄专管、宗祠统管和族人轮管三种形式。
    将族田注册,正式地立为义庄公产,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义庄,进行管理,这种形式叫做义庄专管。
    北宋范仲淹置族田,自掌庄之下设立主奉、提管、主计、典籍、塾师。主奉谨守家规,时修祀典,公于黜陟;提管领籍办粮,督理庶务,上辅主奉,下监主典;主计专司出纳;典籍监临出入;塾师专于训诂,春秋祭祀,责成礼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