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族田的特点 明代族田既不同于原始公社的土地,也不同于西周的"禄田",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大地主庄园土地更不相同。 原始公社的土地,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公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勿庸置疑,是真正的"合族公业"。西周宗法制度下的禄田,法律上属于天子所有,不过是保留了原始公社土地制度的某些遗迹。魏晋南北朝、隋唐大地主庄园,虽然聚族而居,但却不是宗族组织,而是大家庭组织。庄园土地以族人为劳动者,与具有合族公用作用的族田更不能相提并论。 明代族田是归宗族共有的土地,是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特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形式。总括起来,它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族田所有权原则上属于全族,不许买卖。族田在名义上都属于宗族公有,并且要作为"公业","呈宪注册","不准侵渔典鬻","盗卖义田者白有司治罪,田仍归庄"[34]。就是说,在公产的名义下,归族田所有的田产,严禁买卖,归族田所得的租入神圣不可侵犯,盗卖祭产和侵蚀公田租入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明代族田的地权比较稳定。 (二)族田经营方式主要采用封建租佃制,但又和一般的招佃取租有所不同。招佃方面,严选佃户,不许本族人租种。他们沿袭北宋范仲淹创建范氏义庄的规定:"族人不得租佃义田,诈立名字者同","公田永宜佃与外族,族内并不得作引荐人,以杜弊端"[35]。本族族众不但不能承租本族族田,而且不能作引荐人。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年久禁弛",族人租种族田成为佃户,在有明一朝,也不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在地租的催收方面,族田比一般地主土地也要严格得多。 因为族田在名义上是一个族姓的公产,族田的经济力量制约着同一族姓的族众,催租要粮,变化而为"全族利益"。收不上来租子,要由催租者包赔,对欠租的人,要"合族共讨",家规、国法并施。在保证地租收取方面,族田具有一般封建地主土地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三)族田管理方面,各种条规更加完备,趋于成熟。无论哪种类型的族田,在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如赡族型族田的义庄专管和奉祀型族田的宗祠统管,一般都有族人公举庄正、庄副的规定,"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出纳焉","经理祭田,择族中诚谨能事者为董事,更择一人为之副"[36]。除此之外,还有招佃、收租的规定,对亏空侵蚀公田资财人员的处罚规定等等。义田的族人轮管就普遍有先将己产写给宗族作抵,无产可抵,要择家资殷实者立券作保方得接手管理族田的规定。这些规定使建置族田的地主,不管是否直接参加族田管理,都能牢牢地控制着族田的管理大权。 (四)族田的功能多,各类族田的用途小有不同,或以族田收入赡济贫族,或以族田收入祭祖奉先,或置田助学应试,种种不一。但各类族田的用途,并不能从严格的意义上把它们区分开来,用祭田收入之余赈济族众和用义田收入之余资助进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族田的收入也用在各种公益事业方面,如修水利、铺道路、架桥、设渡等等。 (五)族田来源广泛。义田来源的传统项目是官捐,有明一朝官僚建置族田已蔚成风气。除了前面提到的官僚、士绅、富商大贾捐置族田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族田是来源于义民和诸生的捐助。义民多为由贫入富者,尚义赡贫,兴办族田。闽县董世道"少极贫,从人假贷为生,辛勤十余年而家渐饶,遂节缩裘衽以置田宅……凡同姓子孙不能葬不能婚者,罔不周助备至,居濒海,屡毁于倭,世道大捐赀倡乡人城其地,盖城筑而聚者日蕃,且无寇虞,乡人藉为永赖。"[37]同安陈锡英悯"王氏四世俱单氏女孀居……所抚孤二,贫不能生,思鬻少者以养长者……割以膏腴田付之,耕不纳其租,并代输粮以全其子母,族里称叹,比之范公义田云"[38]。诸生是儒家思想的受教者,他们希望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办学校、办书院,福建兴办的家族内义田就有许多属于他们所作的努力。 史载,明代不少僧人也加入了捐助兴办义田的行列,足见明代兴办族田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六)明代族田规模大且明显地集中于南方。明代族田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嘉靖年间,江苏溧阳县钱锋,捐购义田3000亩,建置义庄"以赡其族"[39];常州府吴清置族田1800亩助役[40];溧阳县钱绎置族田2000亩[41];无锡华云置族田1000亩等等[42]。明代族田规模之大,从中可窥一斑。 在地域的分布上,南方族田与北方族田相比占压倒之势。北方族田稀少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1)北方宗族缺少南迁大族那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极强的宗族凝聚力。(2)北方地处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封建专制政权为了自身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限制宗族势力的发展。(3)北方边地,外族侵扰,战争使北方大族势力锐减。(4)北方生产力较南方落后,土地占有较南方稳固,因此北方族田建置零星稀少,规模也不如南方族田大。 较之北方,南方族田能够得以迅猛发展,原因不外以下几点:(1)明代南方是官僚地主集中的地方,从维护"家"、"国"的利益出发,他们积极倡导兴建族田。(2)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富商大贾多居于此,为了"由商转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广置族田。(3)珠江三角洲一带和福建的某些地区,聚族而居已成传统,这里的农民宗族观念极强,也是南方族田明显多于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皖南的徽州府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家乡,他曾大力提倡宗法、宗族思想,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不能不说是南方族田集中的一个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