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论丛》 廖名春 参加讨论

    《墨子·明鬼》所引之“得玑无小,灭宗无大”句,吴毓江校注说:“玑”,绵眇阁本作“矶”。毕沅云:此即魕祥字。苏时学云:《禽艾》盖《逸书》篇名。《吕氏春秋·报更》篇云“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得玑与德几古字通用。孙诒让云:苏说是也。《说苑,复恩》篇云“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疑即本此。今《书》伪古文《伊训》亦云“惟德无小”[5](p377)。按,毕说近是,苏、孙说有误。如以“玑”为“几”,以“得玑”为“德几”,则与下句“灭宗”失对。所谓“玑”,当为“禨”字之借。《玉篇·示部》:“禨,祥也。”[8](p12)《广韵·去声·八未》:“禨,福祥。”[9](p256)“晚书”《伊训》篇孔传:“祥,善也。”[1](p163)所谓“得玑无小,灭宗无大”,“得玑”与“灭宗”相对,“无小”与“无大”相对,“得”应读为德,德为动词,指报德。“得”、“德”古同字。“得玑无小,灭宗无大”,是说获得善报和获得灭宗大祸是不论大小的,施恩于小人,小人也会报德;大人胡作非为,也会遭到灭宗的报应。《吕氏春秋·报更》篇之“几”也是“禨”字之借。所谓“德无几小”义与《墨子·明鬼》“得玑无小”同,“德”为动词,指报德。帛书《二三子》篇作“德义无小,失宗无大”,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德义”即“得(德)禨”,指报答恩义,报答德义,“禨”与“义”皆有善义,义同通用;“失宗”即“灭宗”,指坠失宗庙。“德义无小,失宗无大”,即报德不在小,失宗不在大。
        上述几家之说谁更接近原文呢?笔者认为当属帛书《二三子》篇。帛书《二三子》篇的“失宗”与“灭宗”虽然义同,但比较而言,当以“失宗”为优。因为得、失相对,上句既言“德(得)”,下句自当言“失”。“德义”与“得玑”、“得几”虽然义近,但帛书《二三子》篇“义”为本字,从《吕氏春秋·报更》篇可知,赵孟子施恩于“骩桑下之饿人”,故称为“义”。“骩桑下之饿人”在赵孟子有难之时舍命相救,故称为“德义”。《墨子·明鬼》篇的“得”与“德”虽属同源,但从报德的意义上看,帛书《二三子》篇的“德”更为准确。所以帛书《二三子》篇的“德义无小,失宗无大”当更接近于故书。
        《说苑·复恩》篇的“德无小”,陈梦家以为“德”后缺一字[10](p93)。这是正确的。问题是它为什么要缺一字?说它是无心之失,还不如说是误读所致。依《吕氏春秋·报更》篇,“德”后当有“几禨”字。去掉了“几禨”字,实际影响了文意。如依帛书《二三子》篇,“德”后则是“义”字。《说苑·复恩》篇的作者将动宾结构的“德义”理解成并列结构,以为去掉了“义”字,并没有影响文意。所以报德不在小的“德义无小”就误读成“德无小”。
        “晚书”《伊训》篇有如下一段文字:
        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阙宗。
        孔传:“修德无小,则天下赍庆。……苟为不德无大,言恶有类,以类相致,必坠失宗庙。”[1](p163)孙诒让认为《伊训》篇的这一段文字与《墨子·明鬼》等有关[11](p224)。许维遹、陈奇猷向宗鲁更说《伊训》篇的此段文字系“摭拾”《墨子·明鬼》篇、《吕氏春秋·报更》篇、《说苑·复恩》篇的上述文字而“改之”[6](p900)[7](p128)。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所谓“德罔小”即“德无小”,“罔大,坠阙宗”即“灭宗无大”、“失宗无大”,“坠”就是“灭”、“失”,孔传已说得非常清楚了。
        但是,“晚书”《伊训》篇的这些摭拾、改造是在误读的基础上作出的。它将动词“德”读为名词,又置“玑”或“几”于不顾,实质是受了《说苑·复恩》篇“德无小”说的影响,以致偷换了“逸书”《禽艾》篇这句话的主题。因为先秦《尚书》里,这句话的主旨是说报应不在官的大小,不在地位的高低。如在帛书《二三子》中,孔子就是以“晋厉公”为例说解“德义无小,失宗无大”的(注:“晋厉公”实当为“楚灵王”,说见于豪亮、帛书周易[J],文物,1984,(3)22。),其意为,就是官大如“晋厉公”,“路亓(其)国,芜亓(其)地,出田七月不归”,也会“无车而独行”,“[不胜]亓饑(饥)也”,导致“坠失宗庙”。而“晚书”《伊训》篇却说成了“修德无小”,“苟为不德无大”,“必坠失宗庙”,其旨可谓“谬以千里”。所以,“晚书”《伊训》篇的“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阙宗”说,肯定不是出于先秦,而是袭用了(说苑·复恩》篇的误读。
       
        郭店楚简引《书》最多的是《缁衣》篇,共有9处。《缁衣》篇的引《书》有两条很值得注意。
        第一是简9至简10:
        员:“日居雨,少民隹曰悁;隹冬旨沧,少民亦悁曰隹。”[12](图版p17)
        这一引文亦见于《礼记·缁衣》篇和“晚书”《君牙》篇。《礼记·缁衣》篇作:
        《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13](p1650)
        “晚书”《君牙》篇作:
        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1](p246)。
        这里有许多异文,我们可以试作讨论。
        楚简的,《礼记·缁衣》作“雅”,“晚书”《君牙》篇作“牙”。郑玄注:“雅,《书序》作牙,假借字也。”[13](p1650)《说文·牙部》:“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古文牙。”[14](p84-85)《曾侯乙墓竹简》第165简“牙”字就写作[15](p498)。这是真正的战国古文的写法。由此可见,《君牙》篇的篇名当非杜撰,其真实性无可怀疑。
        楚简“员”,《礼记·缁衣》作“曰”。《石鼓文·吾车》:“君子员邋,员邋员斿。”吴大澂云:“员,假借为云。”罗振玉云:“《诗·正月》《释文》:‘云本作员。’《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正义》:“云,员古今字。’又《玄鸟》《笺》:‘员,古文作云。’《正义》:‘古文云、员字同。’”[16](p174-175)“员”、“云”音同,故“云”可借为“员”。“曰”、“云”义同,故可通用。
        楚简“曰”,《礼记·缁衣》篇作“夏日”。“晚书”《君牙》篇有“夏”无“日”。从下文“冬”字看,楚简当脱“夏”字,疑“晚书”《君牙》篇为与下文“冬”字相对,故意删去“日”字。而楚简有“日”字,说明“晚书”《君牙》篇之删是错误的。除《礼记·缁衣》篇所引外,“晚书”《君牙》篇在编撰时恐怕没有看到更古的版本,否则,就不会出此下策,删去“日”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