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论丛》 廖名春 参加讨论

    楚简“居”,《郭店楚墓竹简》隶定为“傛”,认为简文左旁与《汗简》“容”字形同,读作“溶”。《说文》:“溶,水盛貌。”溶雨,就是雨盛[12](p133)。李家浩认为其字当隶定为“凥”,其说可信(注:见李家浩1998年6月10日在炎黄艺术馆“郭店楚简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今从。《礼记·缁衣》篇和“晚书”《君牙》篇作“暑”。“凥”、“暑”古音皆属鱼部,故“暑”字可借为“凥”。
        楚简两“少”字,《礼记·缁衣》篇和“晚书”《君牙》篇均作“小”。“少”、“小”古通,故书当作“小”。
        楚简两“隹”字,《礼记·缁衣》篇和“晚书”《君牙》篇也均作“惟”。“隹”、“惟”古通,故书当作“惟”。
        楚简两“悁”字,《郭店楚墓竹简》皆隶定为。裘锡圭认为字应从今本释作“怨”,字形待考[12](p133)。李家浩认为为“悁”之讹体②。李说是。《说文·心部》:“悁,忿也。”“悁”、“怨”义近,古音又同属元部,故可通用。
        楚简“旨”,《礼记·缁衣》篇、“晚书”《君牙》篇、陆德明《经典释文》皆作“祈”。明版本也有作“祁”的。严可均云:明英宗讳祁镇,景帝讳祁钰,故明人彫板因改祁也[17](p145)。裘锡圭曰:“简文‘旨’读为‘耆’,‘耆’、‘祁’音同可通。‘祁寒’犹言极寒、严寒。”[12](p133)案裘说“旨”读为“耆”是。“耆”当为本字,“祁”当为借字。《广雅·释诂一》:“耆,强也,[18](p28)是“耆”作程度副词之证。《庄子·齐物论》:“鸱鸦耆鼠。”[19](p44)《荀子·非十二子》:“无廉耻而耆饮食。”[20](p66)这种做动词的用法当从其做程度副词的用法引申而来。所以,“耆”在先秦有极、特别之义。郑玄“‘祁’之言‘是’也,齐西偏之语也”说误[13](p1650),孔传、正义以“大”释“祁”[1](p246),虽未破除假借,但显然较郑注为优。“晚书”《君牙》篇与《礼记·缁衣》篇同作“祁”而不作“旨”或“耆”,说明其在编撰时没有看到更古的版本,其文很可能就出自《礼记·缁衣》篇的引文。
        楚简“沧”,《礼记·缁衣》篇、“晚书”《君牙》篇皆作“寒”。《说文·水部》:“沧,寒也。”段玉裁注:“《仌部》滄字音义同。”[14](p596)《逸周书·周祝》:“天地之间有沧热。”孔晁注:“沧,寒。”[21](p1138)《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22](p168)“沧”、“寒”两字义近,故可通用。“晚书”《君牙》篇与《礼记·缁衣》篇同作“寒”而不作“沧”,其出自《礼记·缁衣》篇引文的可能性也很大。
        如果说以上的异文还可作两可之说,那么,以下的事实就决无可疑了。
        楚简,《郭店楚墓竹简》隶定为“晋”,注云“从‘臸”,[12](p129、133)《礼记·缁衣》作“资”。“晋”、“资”音同,故可通用。《周易·旅》九四:“得其资斧,我心不快。”马王堆帛书《易经》“资”作“溍”[4](p12),帛书易传《昭力》第13条云“旅之溍斧”,“溍斧”即“资斧”[23](p291)。郑玄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13](p1650)其说是。《说文·日部》:“,进也,日出而万物进。从日,从臸。”段玉裁注:“臸者,到也。以日出而作会意,隶作晋。”[14](p321)有“到”义,足证郑玄“资当为至”说之确。“晚书《君牙》篇其字作“咨”,乃由“资”字而来;其归上读,“怨咨”连言,更是望文生义。依“晚书”《君牙》篇,“夏日暑雨”句去掉一“日”字,以与“冬祁寒”相对;“咨”归上读,故下句“怨”后也得增一“咨”字,方能与上句相称。这一调整,实际是没有认清“资”字的本义是至、到。楚简作,说明“晚书”《君牙》篇以“咨”归上读,下句“怨”后增一“咨”字是完全错误的。由此可见,“晚书”《君牙》篇此句并非出于先秦古文,而用袭用《礼记·缁衣》引文并加以变通而成。
       
        郭店楚简《缁衣》篇的第19简对于探讨“晚书”也很有价值。其简文曰:
        《君迧》员:“未见圣,如亓弗克见;我既见,我弗迪圣。”[12](图版18)
        这一引文《礼记·缁衣》作:
        《君陈》曰:“未见圣,若已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13](p1649)
        “晚书”《君陈》篇作: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1](p237)!
        它们之间的异文,很值得探讨。
        “君迧”,《礼记·缁衣》篇、“晚书”《君陈》篇皆作“君陈”。《说文·部》:“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从,从木,申声。故文陈。”[14](p779)“迧”乃古文“”之借。“申”与“东”音近,故“陈”可写作“迧”或“”。由此可见,《君陈》篇的篇名当非杜撰,其真实性无可怀疑。
        “未见”句前,“晚书”《君陈》篇有“凡人”二字,而楚简《缁衣》篇和《礼记·缁衣》篇皆无。由此知“晚书”《君陈》篇此处语气是第三人称,而楚简缁衣》篇和《礼记·缁衣》篇则不同。
        楚简“如”字,《礼记·缁衣》篇和“晚书”《君陈》篇皆作“若”。“若”、“如”义同,故可通用。
        楚简“亓”,《礼记·缁衣》篇作“己”(注:“己”字别本作“已”(见《十三经注疏》第1652页《校勘记》),当系形近而讹。因为“己”与楚简“亓”韵母虽同,但声母相距太远。),“晚书”《君陈》篇无。“亓”、“己”古音声近韵同,故可通用。从楚简下文言“我”看,“亓”当为“己”之借字。“晚书”《君陈》篇无,是因为它的人称有了变化,上句既称“凡人”,这里就不得不删去“己”字。
        楚简“弗”,《礼记·缁衣》篇同,“晚书”《君陈》篇作“不”。“弗”、“不”义同,故可通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