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肃宗时期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任士英 参加讨论

皇帝制度自秦朝正式确立以来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权力不唯至上,而且独尊,对一切制衡或威胁皇权行使的权力系统,它都有一种排抑与抵制的机能。这是皇权运行的一般法则。唐朝时期,皇帝制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公元756-762年),恰值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中,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了猛烈冲击,皇帝制度在此时期也出现了历史上极少见的情况。一般认为,因避乱逃至成都的唐玄宗承认肃宗即位的既成事实、自称太上皇,便失去了政治权力,他为肃宗举行册命,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留点面子而已。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唐玄宗不仅不甘心放弃最高权力,而且仍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他为唐肃宗举行册命之前,对中央政局做了精心安排,使其权力得以法律的形式保留下来,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这样,就在实际中形成了太上皇与皇帝两个政治中心。他们在平叛这一点上具有共同利益,并借以相处共存;皇权独尊的法则,使双方关系微妙,冲突难免,唐肃宗时期皇权运行呈现出一些新特色。为了较方便地把握这一政局的特征,文中姑称之为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笔者认为,把握住此点,就掌握了剖析肃宗朝中央政治的钥匙,肃宗时期中央政治运行中诸如施政方针,平叛方略等问题,皆可由此得启其玄机,获圆满阐释,代宗以降社会政治状况的形成,也差可由此探求其渊薮。拙文旨在通过探索对玄宗至肃宗朝中枢政局作一新的认识。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一、二元格局的形成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唐朝中枢政局产生了巨大冲击。马嵬之变后,身为太子的唐肃宗分兵北上,并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甲子(十二日)即位灵武,此乃唐中央政治的一次剧变。
    肃宗即位初,虽然制度文物未备,朝廷文武不满三十,但其政治意义在于:在玄宗避乱入蜀之际,灵武又出现了代表唐政府的中央朝廷。只是未获玄宗的认可,其法统地位难免受到质疑,像肃宗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领兵五千赴行在,李嗣业竟“缓师以观变”,没有立即奉诏而至[①]。肃宗即位当天就遣使赴成都,正是为早日得到玄宗的承认,弥补这一缺憾。同时,“肃宗即位之初,遣使乘驿,布于江淮,王命再通”[②],广造声势;正在河北、河东作战的朔方军节度使郭子仪奉诏归镇,使初即位的唐肃宗得到军事上的支持,其意义非同小可。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末句云“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就足见当时人的心情了。更有意义的是,肃宗高举平叛旗帜,宣称“朕所以治兵朔方,将殄寇逆”[③],视平叛为头等大事,这得到各地百姓尤其是关中、河北一带敌陷区百姓的拥护。这成为灵武朝廷存在的现实理由,也是后来与玄宗抗衡的砝码之一。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对此事评价说,乱世之中百姓各视朝廷去就为根本,故中央朝廷的重建,是有其政治价值的。
    据《旧唐书》卷九《玄宗纪》,玄宗南下剑南途中,连续任命了剑南节度副大使崔圆、宪部侍郎房琯、巴西太守崔涣为同平章事。这样,加上左相(侍中)韦见素,玄宗抵成都时已有四位宰相。再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玄宗又以宪部尚书李麟同平章事“留总百司”[④]的情况看,成都的朝廷无疑仍有相当的规模。更应指出的是,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丁卯即肃宗即位后三月,颁布了《命三王制》:
    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等都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永王璘充山南东道,江南西路、岭南、黔中等节度度支采访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广陵郡大都督……,丰王珙宜充武威郡都督……,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诸路自供。……其署官属并本路郡县官,并各任自拣,五品已上署置迄,闻奏……[⑤]进行了具体的平叛战略布署。八月初一抵达成都后,又颁布大赦制文:“朕用巡巴蜀,训厉师徒,命元子北略朔方,诸王分守重镇,合其兵势,以定中原……”[⑥]仍然嘱意于布署平叛,并曾表达了“思与群臣重弘理道”[⑦]的决心,未曾一刻忘怀其君王身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