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肃宗时期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任士英 参加讨论

上述说明,灵武即位伊始,唐朝就在实际上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这是安中之乱中京师沦陷,朝廷播越的形势下出现的特殊政治局面。
    在玄宗闻讯肃宗即位后,高力士曾如是说:“陛下躬亲庶务,子有黔黎四十余年,天下无事,一朝两京失守,万姓流亡,西蜀、朔方,皆为警跸之地;河南、汉北,尽为征战之场……”[⑧]所谓“西蜀、朔方,皆为警跸之地”,正说明玄宗一统天下四十年的局面不复存在,而今形成了西蜀(玄宗)、朔方(肃宗)两两相对的局面。
    不过,二元格局的正式形成,是在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八月十六日丁酉,其标志乃是这天颁布了由贾至撰述的一道诏书--《明皇令肃宗即位诏》。诏书云:
    ……今宗社未安,国家多难,某(指李亨)英勇雄毅,总戎专征,代朕忧勤,斯为克荷,宜即皇帝位。仍令所司择日,宰相持节,往宣朕命,其诸礼仪,皆准故事,有如神祗简册申令须及者,朕称诰焉。衣冠表疏礼数须及者,朕称太上皇焉。且天下兵权,制在中夏,朕处巴蜀,应卒则难,其四海军郡,先奏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皇帝处分讫,仍量事奏报。寇难未定,朕实同忧;诰、制所行,须相知悉。皇帝未至长安已来,其有与此便近,去皇帝路远,奏报难通之处,朕且以诰旨随事处置,仍令所司奏报皇帝。待克复上京已后,朕将凝神静虑,偃息大庭,踪姑射之人,绍鼎湖之事……[⑨]。此诏系玄宗闻悉肃宗即位四天后颁发。他承认了肃宗即位事实,自称太上皇,但这并不意味玄宗从此成为政治摆设。诏书中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肃宗虽然得到了对军国事务的处理权,但事后须向玄宗汇报;四海军郡向肃宗奏请的表疏,也须同时奏闻玄宗知悉。二是玄宗保留了以“诰旨”形式处理军国事务的权力,尽管也表示事后由“所司奏报皇帝”,但可以“去皇帝路远,奏报难通”为由“随事处置”。也就是说,玄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独立颁行诰旨处理国政的权力。三是玄宗把所谓放弃上述权力的时间划定在“克复上京(长安)已后”,这给肃宗的施政方针与平叛方略带来了极大影响。有关这一问题,后文还将详说。四是所谓“寇难未定,朕实同忧,诰制所行,须相知悉”,既强调双方所行之诰、制要相互通气,又表达出玄宗对平叛工作的极大关注,这与肃宗即位灵武时打出的平叛旗帜交映成辉。正是由于共同的平叛目标,远在巴蜀的玄宗承认了处于平叛前线的肃宗即位;另一方面,肃宗即位之初,虽获得了如朔方等镇兵的支持,若独立从事平叛似尚嫌力量不足,故依然有赖于玄宗方面的奥援而不能断然割绝与玄宗的联系,何况从《命三王制》及后来的史实看,剑南、江淮、山南、岭南等广大地区仍处于玄宗直接控制下,而江淮、山南又是后来唐平叛战争仰赖之主要财赋供应地与供应线。这决定了唐肃宗也毫无可能不取得玄宗的册命。
    到八月十八日,玄宗颁《肃宗即位册文》:
    维天宝十五载岁次庚申七月癸丑朔十二日甲子,皇帝若曰:咨尔元子某……,洎予大业(一作“六叶”),恭位四纪,厌于勤倦,缅纂(一作“慕”)汾阳,当保静怡神,思我烈祖玄元之道,是用命尔元子某,当位嗣统[⑩]。册文中也有三点应予注意:一是所谓“厌于勤倦”云云只宜视为官样文章,不仅事实并非如此,而且与前天《令肃宗即位诏》中所言“寇难未定,朕实同忧”调子不同,倒是与灵武方面颁布的《肃宗即位赦》中宣称“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11)之类的口吻相似。这反映出玄宗册命时,对业已成为现实的灵武方面有某种让步,而这种让步则保证了双方共处成为可能。二是这份颁布于八月十八日的文件,却把时间提前到肃宗即位(七月十二日)时,这不应是册文中的日期被改动过,而是唐玄宗的有意安排,这恰恰也是玄宗的高明之处。其用意不尽在于说明肃宗即位的合法性,更在于说明已属既成事实的即位,仍当秉其册命而后方具有合法性,以此进一步向肃宗政治中心施加影响。三是唐朝其他皇帝即位册文中都例有奏册行礼的宰相名单,而这一册文中却一反惯例,没有写入,只是前日颁《令肃宗即位诏》中有“令所司择日,宰相持节往宣朕命”的安排。事实上在颁册文后就另即委派了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等奉传国宝玺赴灵武行册命礼。这样,遂给这一追认式的权力交接打了折扣,从而使本来极为庄重的册礼不可能“皆准故事”举行。玄宗先于《令肃宗即位诏》中明言“朕之传位,有异虞典,不改旧物”云云,也不宜等闲视之了。这是唐玄宗在所谓“传位”过程中所做的巧妙安排,其目的无外乎保持自己政治上的主动。我们只要看看下面肃宗见到“持节往宣朕命”的韦见素等人时的反应,就可明白玄宗之用意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