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满蒙领有论”到“大东亚共荣圈”(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冯玮 参加讨论

   
        随着“大东亚共荣圈”构想的确定和向“南进体制”的转移,1940年9月,日本军队强行侵入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为此,美英荷等国家采取了冻结日本在国外的资产和禁止向日本输出石油的对抗性措施,双方的矛盾急剧尖锐。1941年2月,日本参谋本部着手制订了《南方作战占领区统治纲要》及《关于南洋作战中财政、金融、通货工作的根本理念》,准备进一步具体实施“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但是,由于随后日美谈判的开始,这些文件被束之高阁。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局势的变化,使日本最高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以外相松冈洋右为首,主张乘虚而入的“先北后南”论,和以陆相东务英机为首,主张等苏联呈败势后再坐收渔人之利的“先南后北”论两种意见的分歧。经过争论,1941年7月2日的“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之帝国国策纲要》,否定了“先北后南”论,决定“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化,帝国均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
        与此同时,随着日美谈判实际上的破裂,1941年7月,日军开始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并因此而开始正式走向太平洋战争。同年8月,日军参谋本部将束之高阁的《南方作战占领区统治纲要》重新放上桌面,并以这份文件为蓝本制订了《南方占领区行政实施纲要》。11月12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通过了这份纲要。11月25日,大本营陆军部又制订了《顺应南方作战进程之占领区统治纲要》。另一方面,以《南洋作战中财政、金融、通货工作的根本理念》为蓝本的有关经济政策,也得到了讨论。12月,日本政府制订了《南方经济对策纲要》。(注:[日]岩武照彦:《南方军政论集》,韩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至34页。)
        根据上述“纲要”,日本军部首先将作为“协力地区”的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同其它占领区区别开来,决定:一、同原宗主国法国(维西政府)一起,对法属印度支那实行“共同管辖”;二、使泰国作为“独立国家”与日本建立“同盟关系”。三、对其它南方占领区先施行“军政”,并按照1941年11月26日制订的《关于占领区军政之陆海军中央协定》,划定了陆海军各自分管的区域。
        以日军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成功为背景,在1942年1月21日举行的帝国议会会议上,已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作了题为《大东亚战争指导要缔》的施政方针演说,明确提出,大东亚战争的目的是“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之大事业,而“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根本方针则是“使大东亚各个国家及民族各得其所,确立以帝国为核心,以道义为基础的共存共容的秩序”。(注:[日]《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下),第576页。)根据这一方针,日本政府决定设立“调查审议有关大东亚建设之重要事项(除军事和外交事项)的大东亚建设审议会”。(注:[日]山本有造:《“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及其结构》,载古层哲夫编《近代亚洲的认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4年版,第558页。)
        1942年2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大东亚建设审议会官制。1942年2月7日,大东亚建设审议会正式宣告成立。该审议会由总理大臣任会长并兼任第一部会长,由天皇任命的40名官员和专家任委员(5月25日改为50名,7月1日又改为45名)。审议会还设置了八个部会,分管和审议具体政策咨询问题,提供决策方案。除第一部会外,各部会均由相关的国务大臣任部会长。(注:[日]石川准吉:《国家总动员史·资料编·四》,第1335页。)
        1942年11月1日,日本内阁设立了大东亚省,下设总务、满洲事务、中国事务、南方事务四个局。原外务省的满洲事务、中国事务、东亚、南洋等局,以及海外省的北方、南方拓展局均并入大东亚省。大东亚建设审议会也随之划归大东亚省具体领导。(注:[日]百濑孝:《事典·昭和战前期的日本》,吉川弘文馆1990年版,第159、402页。)
        大东亚建设审议会拟定了一系列方案,从这些方案中,我们不难洞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扩张主义本质。
        在大东亚建设审议会各部会拟定的方案中,由首相东条英机任部会长的第一部会方案《关于大东亚建设的基本要点》,是提出基本理念的总论。这份文件概要地重复了东条英机在议会所作的施政演说的宗旨,提出“大东亚建设的基本理念源于我国体的本义,即八紘一宇之大义的弘扬和大东亚的显现。为此,要在皇国的指导和统治下,使圈内各国及各民族各得其所,确立以道义为基础的新秩序”。(注:[日]山本有造:《“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及其结构》,载古屋哲夫编《近代亚洲的认识》,第561页。)
        根据上述总体理念,以文部大臣桥田邦彦为部会长的第二部会方案《关于大东亚建设的文教政策》,和以厚生大臣小泉亲彦为部会长的第三部会方案《顺应大东亚建设的人口及民族政策》,以拟定了以强化“皇道主义”为基本精神、以利用各地历史文化条件为主要手段的“同化政策”。事实上,这一政策是已经在台湾、朝鲜、“满洲国”实施的政策的进一步推广。(注:以下关于大东亚建设审议会各部会拟定的方案,均参阅[日]《国家总动员史·资料编·四》。)
        与此同时,以国务大臣(企画院总裁)铃木贞一为部会长的第四部会方案《大东亚经济建设基本方针》,则为以产业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南”。该方案的要点是:“一、大东亚产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15年里分两期实现重要国防资源的自给自足。”“二、大东亚的产业分配,以国防和大和民族分配方面的要求为先决条件。”“三、对大东亚地区的资源进行彻底调查,明确大东亚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样,如古川隆久所指出的,“在15年里分两期实现重要国防资源的自给自足”的计划,也是在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背景下,对以《基本国策纲要》为指导的一系列“纲要”,特别是《日满华经济建设纲要》和《国土计划设定纲要》的进一步具体化。(注:[日]吉川隆久:《昭和战中期的综合国策机关》,第16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