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礼记》与《仪礼·丧服》经、传所载丧服制度之比较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孔子研究》 丁鼎 参加讨论

    二、对《礼记》与《仪礼·丧服》经、传不同服制内容的考察与分析
        (一)《礼记》不同于《仪礼·丧服》经、传的服制内容
        《礼记》论礼诸篇中关于服制的记述虽然与《仪礼·丧服》经、传的基本精神一致,但也有一些不一致或相违异的内容。如《丧服经》规定,致仕或因故被罢官、被放逐之臣为“旧君”服齐衰三月之服。《丧服传》曰:“为旧君者,孰谓也?仕焉而已者也。何以服齐衰三月也?言与民同也。”又曰:“大夫为旧君,何以齐衰三月也?大夫去,君扫其宗庙,故服齐衰三月也。言与民同也。何大夫之谓乎?言其以道去君,而犹未绝也。”
        可见《丧服》经、传均主张为“旧君”有服。可是《礼记》中却有多条为旧君不反服的论述。如《礼记·杂记上》云:“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这是说无论是离开诸侯到大夫处任职之臣,还是离开大夫至诸侯处任职之臣均不为其“旧君”有服。再如《礼记·檀弓下》云:“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这是说曾任公职而未确定俸禄者离职后,为旧君无服。《礼记·檀弓下》又载:“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据子思所论,则“为旧君反服”是古礼,而在其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之际)似已无人为旧君反服了。
        据此可以推论,《仪礼·丧服》经、传的主张可能是宗周时期旧有的礼俗遗制,而《礼记》所载则是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旧君服丧的实际情况。后来齐宣王向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询问:“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孟子便对为旧君有服与无服的问题作出了如下的解释:“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孟子认为君须待臣“三有礼”,然后臣才为旧君有服;反之,则臣为旧君无服。不难看出,孟子对为旧君有服与无服的解释是对《礼记》所载子思观点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挥。由此可见后世将子思、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称为思孟学派,良有以也。
        再如《仪礼·丧服》齐衰三年章:“慈母如母。”《传》曰:“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若是,则生养之,终其身,如母。死则丧之三年,如母。贵父之命也。”而《礼记·曾子问》则云:“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似乎孔子不主张丧慈母如母,与《仪礼·丧服》的规定有所不同。
        对于这种矛盾现象,郑玄于《仪礼·丧服》注曰:“此主谓大夫士之妾,妾子之无母,父命为母子者也。其使养之,不命为母子,则亦服庶母慈己者之服可也。大夫之妾子,父在为母大功,则士之妾子,为母期矣。父卒则皆得伸也。”而于《曾子问》则注曰:“此指谓国君之子也。大夫士之子为庶母慈己者服小功,父卒乃不服。”可见郑注认为《仪礼·丧服》所谓之“慈母”是对大夫士之子而言:而《曾子问》中孔子与子游所讨论之“慈母”则是对国君之子而言,亦即孔子批评“丧慈母如母”为“非礼”是对国君之子而言。其说虽然似乎能够自圆其说,但难免曲意弥缝之嫌,难以令人信服。于是,后来梁武帝萧衍曾试图对此作出新的解释,他说:
        《礼》言慈母凡有三条:一则妾子之无母,使妾养之,命为母子,服以三年,《丧服》齐衰章所言“慈母如母”是也。二则嫡妻之子无母,使妾养之,慈扶隆至,虽均乎慈爱,但嫡妻之子,妾无为母之义,而恩深事重,故服以小功,《丧服》小功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明异于三年之慈母也。其三则子非无母,正是择贱者视之,义同师保,而不无慈爱,故亦有慈母之名。师保既无其服,则此慈母亦无服矣。……子游所问,自是师保之慈母,非三年小功之慈母也。故夫子得有此对,岂非师保之慈母无服之证乎?郑玄不辨三慈,混为训释,引彼无服,以注慈己,后人致谬,实此之由。(《南史》卷七十一《儒林·司马筠传》)
        萧衍虽然对郑注提出批评,但其思路实际上与郑注是一致的,都是以《仪礼·丧服》与《曾子问》所谓的慈母并非同一概念来说明二者在为慈母是否有服上的矛盾和歧异。应该说他们的解释都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均难以排除另一种可能:即当时对于为慈母是否有服确实有着不同的意见,《仪礼·丧服》经、传的编作者主张有服,而《礼记·曾子问》的作者却不同意有服,故托名孔子批评“丧慈母如母”为“非礼”。当然,由于文献不足征,还难以论定《曾子问》中所载孔子对“丧慈母如母”的批评是否为假托,但是,我们说当时对于为慈母是否有服这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还是有文献学根据的。根据之一是,《礼记·曾子问》又云:“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丧之。有司以闻曰:‘古之礼,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礼,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遗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按鲁昭公与孔子为同时代人。如果这段记载可靠的话,那么便可推定孔子之前的时代,丧慈母原是无服的,最起码可以推定其时对于为慈母是否有服是有不同主张的。根据之二是,战国时著名儒家学者荀子虽主张为母服丧三年,但又主张:“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荀子·礼论》)即晚于子游、子夏等人的荀子既不同意丧慈母如母的主张,也不同意为慈母无服,而是主张为慈母服大功九月之服。由此可见,直到战国晚期,对于慈母之服,即使在儒家内部仍有不同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