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熊月之 参加讨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的边缘性特点,弱化了上海对西方文化的排拒力。
        在开埠以前,上海在文化传统方面,便与广州、福州等城市有比较大的差异。《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广州、上海等第一批通商口岸相继开放,西方人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十分看好上海的,他们曾经对广泛、宁波、福州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并作过一些努力,但是经过将近十年的摸索,最后看中了上海。上海之所以被看中,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外,人文特点是很重要的一条。西方人不止一次地谈到:上海人和广东人,口语不一样,天生的特性也各不相同。“广东人好勇斗狠,上海人温文尔雅;南方人是过激派,吴人是稳健派”。对待外国人,广东人表现出强烈的憎恶;上海人至少在表面上愿意和外国人接近(注:兰宁、柯灵:《上海》(George Lanning & Samuel Couling:A History of Shunghai,1921),第34章,译文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3页。)。开埠以后,西方人进入上海,远比进入广州、福州顺利得多。
        广州在开埠以前是广东省会,是两广总督府所在地,是岭南政治、文化中心,势力强大的官绅有与西方人打交道的经验,也有鄙视、藐视、仇视“番鬼”的传统。福州在开埠以前都是福建省会,是闽浙总督府所在地,是福建政治、文化中心。在通商五口中,福州是鸦片战争中唯一未被英军占领过的城市。开埠以后,福州官绅以极为傲慢的方式对待英国领事,让他在最不体面的形式下自己摸索上岸。上海呢,并不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甚至连松江府的政治、文化中心也算不上,只是一个沿海的港口城市。
        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上海地区在很长时期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儒、墨、道、名、法等百家争鸣,讲学论辩,盛极一时,吴越一带则相对冷寂。在中原人写的先秦典籍中,对吴人的描述,常是被发文身、淫祀鬼神之类,多带鄙夷之情。在吴地,与苏州、无锡等处相比,上海一带离海更近,开发更晚,人更少,可能更野些。宋元以后,中国文化中心转移到江浙一带,上海所在的路、道、府、省,常是全国文化最为昌盛的地区。以上海小范围而论,书院添了几个,文人出了一批,不再是文化的荒滩,但以上海与松江相比,却又每每显出其边缘特点来。
        其一,喜事功,尚意气。《松江府志》指出:
        诸州外县多朴质,附郭多繁华,吾松则反是,盖东北五乡故为海商驰骛之地,而其南纯事耕织,故所习不同如此。大率府城之俗,谨绳墨,畏清议,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气,而其流也失之夸(注:正德《松江府志》卷四。)。
        “东北五乡”即上海。意思是说,上海人不像府城人那么朴实。府城是一府政治中心,上海是一府贸易中心;府城松江重文,县城上海重商,是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
        其二,崇尚奢华。县志称,上海居民“颇崇华黜素,虽名家右族,亦以侈靡争雄长,往往逾越其分而恬然安之”,至于沿沙薄海之民,“尤好崇饰其外,以耸观视,而肆然无所惮焉”(注:弘治《上海志》卷一,“风俗”。)。除了明初一段时间以外,从元代到近代,上海一直崇尚奢华。食必求精,山珍海味;衣必求贵,绮罗轻裘。衣着的色彩、用料、式样每每越份逾矩,朝廷的服饰典制在这里几成一纸虚文。
        其三,迷信鬼神。这些特点,持续到开埠之初。王韬记述咸丰前后的上海民风,还是这几条,好争利,喜夸诈,尚奢靡,祀鬼神。这几条分别地看,并非上海独有,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比如祀鬼神,在沿海是普遍习俗;崇尚奢华并非上海特有,而是江南地区普遍现象。但是,将这几条综合起来,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相比,就显出了上海的边缘性特点。
        上海地区在唐代开始有独立行政建置,上海县到元代才设立。上海城市远没有西安、开封、北京、苏州那些名城古都那么深厚的文化传统,上海文化远不如齐鲁、中原、巴蜀、荆楚等中国其他区域文化那样历史悠久、根基雄厚。历史短、根基浅、文化保守性差,易受异质文化影响,这到近代,在与西方文化会面以后,便成为容易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
        开埠以前,上海地区文化的发展,受中国历史上几次政治大变动影响甚巨。第一次是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北方许多富户、文人随之南渡。上海地近临安,为交通要道,又比较安宁,有些富户、文人便在此定居下来。伴随着宋室南渡,中国文化中心南移,中原文化对东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次是元末战乱,江北一带战事不断,上海地区基本无战事,扬州一带的富户、文人纷纷避居上海。这样,上海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其所在区域吴越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了中原、维扬等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上海文化异质程度比较高。在文化传统悠久的区域,当地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大多呈客随主便格局,而在上海,则呈主客自便、甚至主随客便的格局。这在总体上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徐光启对西方文化所采取的那种罕见的开明态度,吴历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的精神,都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边缘性、后起性、开放性,开埠以前上海地区文化的这些特点,使得上海在西方文化涌来时,显得比较从容、大度,排拒力较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