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以后,上海成为移民社会、商业社会,人口异质化、文化商业化、世俗化程度加大。买办、商人成为最有势力、最为活跃的阶层,维护、支撑传统文化的绅士阶层更加式微。于是,上海变成传统精英文化空缺、近代精英文化尚未确立、没有文化霸权的城市。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上海租界出现了精英文化真空的情形,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精英文化对平民文化控制角色的中国绅士在租界不存在,这并不是针对个体来说,而是作为社会集团的绅士阶层而言”(注:叶晓青:《上海洋场文人的格调》,《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2期。)。上海不同于北京、苏州等城市,她没有像样的绅士阶层维护着传统文化。活跃在上海的许多文化人,本从内地迁来,在移出地本来没有多少功名,没有多高社会地位,属于文化边缘性人物,来到上海以后,行为更少受传统拘束,也缺乏维护传统文化的内驱力,如王韬、蒋敦复、钱昕伯、沈毓桂。少数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文化人,如蔡尔康、黄式权、张焕纶,也在西方文化的熏染下,或在西人文化机构里工作,或在价值上趋向于认同西方文化。 在晚清上海,就中国文化人而言,分为相对独立的群体,一是王韬、沈毓桂、蔡尔康等,主要生活在租界,在西人机构里工作,与西人关系密切;一是冯桂芬、愈樾、刘熙载、孙锵鸣等,主要生活在县城,担任书院山长或执掌教席,是中国传统士绅一流人物。在西方文化涌来之时,县城的士绅曾努力振兴中国文化,以与西方文化抗衡。1860-1880年,在上海道台的支持下,他们兴办龙门书院(1865年)、求志书院(1875年)、诂经精舍等机构,以研究传统学问为主。这两个群体的成员,虽然互有联系,甚至有朋友关系,但在价值取向上,大相径庭。士绅阶层不屑与文化买办为伍。冯桂芬、愈樾、刘熙载等也不喜欢上海的社会风气,他们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就都移居别处了。日后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曾说过:“不到上海,是生人大恨事;然不到上海,又是学人大幸事”(注:刘光第:《南旋记》,《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4页。),这种上海观,反映了士绅阶层对上海社会的鄙夷,在晚清很有代表性。 客寓上海的士绅是希望也曾经努力扮演精英文化对平民文化控制角色的,但是没有成功。在晚清士绅的文集中,我们常能看到对上海社会追逐名利的批评,对妇女出入社交场所的指责,对世风日下的慨叹,但言者自言,行者自行,不起多大作用。我们看到,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西方文化在上海影响日益深入。不光煤气、电灯等体现西方物质文明的器物博得社会普遍接受,市政管理制度、民主选举制度开始为上海华人社会所理解、模仿,即使自由、民主、平等之类的西方精神文明也开始为人们所知晓、宣传。 上海是晚清中国文化市场发育得比较充分的城市。由于租界不受清政府直接控制,华人也就能够在这里创办民营的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得版权制度、稿费制度、报刊广告、出版法规,都在这里孕育、形成,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在这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这种环境,有利于传统文化人从依附于统治阶级的状态下游离出来,成为依靠自己知识安身立命的近代知识分子。通过文化事业,通过卖文、卖画、卖知识,他们有较为可靠的经济来源,有成就感,安全感。这使得各地文化人竞相流寓上海。 来自全国的文化人才,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便是上海文化人才的主体部分。他们来自江浙闽广,来自皖赣湘鄂,把各地的文化特色带到了上海,使上海文化海纳百川,绚丽多彩。他们来的来,走的走,川流不息,使上海文化流水不腐,生机勃勃。我们研究上海文化,常为能否确定某人或某部著作为研究对象而犯难,比如,梁启超一会儿在上海,一会儿到长沙;吴趼人一会儿在上海,一会儿到汉口;章太炎一会儿在上海,一会儿到东京;严复将家安在上海,人却北京、天津、安徽到处跑;原以为郑孝胥是福建人、外交官,没想到他自1898年已将全家搬到上海租界,一年中常常有五六个月住在上海,……这促成了上海文化以下两个特点的形成:一是文化来源的多元性,广东、宁波人的多钱善贾,苏北人的吃苦耐劳,江南的小巧,北国的粗犷,体现各地特色的戏剧、服饰、饮食、风俗习惯,都被带到这里。二是文化气度的宽容性。凡异质性高的文化必然同时也是宽容性大的文化,因为多种文化共处一隅,就其相互比较而言,表现为异质性高;就文化整体而言,则为宽容性大。在上海,西学中学都有知音,雅俗文化都有市场,正是上海对各种文化能够兼容并畜的表现。这是晚清上海文化不同于一般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的地方,也是晚清上海不同于开埠以前上海的地方。 *** 特殊的城市格局,文化传统的边缘性特点,文化传统中的近代性因素,移民社会的人口特点,这几条结合起来,造成了上海租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不可多得的优良场所。诚如民国时期一位学者所言: 上海的特点是混乱,乱七八糟的将国内外的一切集合在一起,而上海的力量便是这种容受力,这种消化力。人们诅咒上海由于此,但我们赞美上海亦由于此。现在的中国正在普遍的上海化中,不单政治经济,而且社会风俗,内地有那几处地方没有上海的气味?这是事实。这是不幸吗?也许是。但我们以为且耐心的等一等,上海正在进行其工作,一切正纷纷的投到上海去,上海正赶铸其货币。有一天,这洪炉内的东西结晶了,光华灿烂,惊心动目,恐怕人们都歌颂不及,谓为真正的国宝呢。 …… 人常讥上海是四不像,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又无所不可的怪物,这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将来文明要混合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过程中,当然表现无可名言的离奇现象。但一经陶炼,至成熟纯净之候,人们要惊叹其无边彩耀了。我们只要等一等看,便晓得上海的将来为怎样(注:《上海的将来》,六六。)。 乱七八糟,良莠不分,没有霸权,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换一种说法,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中西不同文化、共处共存、交流融合的状态,是上海被称为文化熔炉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