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兢撰成《图经》后,受诏上之御府,自家藏一副本。徐兢生前是书并未付梓。《图经》成书后仅二年便遭"靖康之变",金人灭北宋,御府中的《图经》毁于兵火。徐兢家藏副本在靖康丁未(1127)春,借给同里人徐周宾,因战乱也丢失了。其后十年,徐兢之兄徐林在江西任转运副使,徐兢去探亲时,听说有位"北医上官生"得到这本书,赶紧访求,"其无恙者,特海道二卷耳"。[12]重新访得的《图经》完整无缺部分,只有"海道"中二卷。其他部分,丢失的是图,而不是文字。也就是说,文字部分全部幸存下来。徐蒇在跋语中说:"仲父尝为蒇言:'世传予书,往往图亡而经存。余追画之,无难也。'然不果就。"徐兢在世时,《图经》已有"经"无图,但《图经》已手抄辗转流传。文字易抄写、图难以模画,所以徐兢才说"世传予书,往往图亡而经存。"《图经》成书后不及付梓,其"图"便佚失,实乃令人扼腕之损失!其"经"失而复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实录,又是不幸中之大幸! 二、关于乾道本的刊刻 乾道三年,徐兢的侄子徐蒇将《图经》仅存的文字部分于澂江郡斋付梓,是为乾道本,也是《图经》的祖本。 徐兢兄弟三人,长兄徐林,字稚山;次兄徐德正。徐蒇是徐林之子,字子礼,号自觉居士,"工篆隶,篆宗家学,隶学逄童子碑。"[13]初命知饶州,乾道初,改知江阴军。[14]徐蒇在乾道本《图经》跋中说:"姑刻是,留澂江郡斋,来者尚有考焉。乾道三年夏至日,左朝奉郎权发遣江阴军主管学事徐藏书。"徐蒇正是在江阴郡任职期间刊刻《图经》,所据底本为从"北医上官生"处寻获者。稍后于徐兢的宋人周辉在所撰《清波杂志》卷七中记《使高丽》: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路允迪、傅墨卿为使介,其属徐兢,仿元丰中王云所撰《鸡林志》,为《高丽图经》。考稽详备,物图其形,事为之说,盖徐素善丹青也。宣和末,先人在历阳,虽得见其图,但能抄其文,略其绘画。乾道间刊于江阴郡斋者,即家间所传之本。图亡而经存,盖兵火后徐氏亦失元本。[15] 周辉是南宋有名的藏书家,字昭礼,泰州人,生于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一(1127年1月15日)。其父周邦,是一位有才气的文人。[16]上面引文中提及的"先人"即指周邦。这里所说"乾道间刊于江阴郡斋者,即家间所传之本。"是不是徐蒇刊刻时使用周家传抄本?看来不是,因徐蒇自家已获稿本,且在跋文中只字不提周氏家藏本。看来此句应理解为乾道刊刻本内容与周氏家传本是一样的,只有文字,没有图。 乾道本刊于何地?本来毫无疑问。所谓"郡斋",是指郡守的府第。澂江,乃今江苏省江阴县的别称,古时候长江东流至此,江面骤宽,流缓沙停,故有此称。宋施迈撰《江阴志》俞巨源序:"大江自京口(今镇江市)来,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澂江之区。"县城北门旧称澂江门。对于乾道本刊刻于何地,现代某些《图经》版本出现明显错误,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出版的《国译高丽图经》[17]、李相玉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注解》[18]及中国朴庆辉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标注》[19]均将徵江误作云南澂江,并认为是"仁和赵氏小山堂"刊刻。此误系出于对《知不足斋丛书》本鲍廷博《跋》文断句有错所致。鲍文曰:"乾道三年,从子蒇始刻于澂江郡斋。仁和赵氏小山堂又有高丽本,不知刻于何时。"[20]日本学者今西龙在《朝鲜学丛书》所收《高丽图经》铅印本中如下标点:"乾道三年从子蒇。始刻于澂江郡斋仁和赵氏小山堂。又有高丽本,不知刻于何时。"[21]显而易见,把乾道本刊刻者误为"仁和赵氏小山堂"实出于此。"仁和赵氏小山堂"乃清乾隆时赵昱(1689-1747)的藏书室。清李富孙的《鹤徵后录》记载: 赵昱,原名殿昴,字功千,号谷林,仁和人。贡生,乾隆丙辰荐试博学鸿词。家有春草园。池馆之胜,甲于一郡。有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山荫祁氏澹生堂所储大半归之。[22] 仁和为今浙江省杭州市,赵氏小山堂去乾道年间五百余年,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乾道本是宋代唯一的刻本。乾道本刊行后,宋、元书目多有著录,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23]、尤袤《遂初堂书目》[24]、马端临《文献通考》[25]均作"《高丽图经》四十卷",唯《宋史·艺文志》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明人书目中,仍多见著录。归有光有《跋高丽图经后》,[26]高儒《百川书志》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27]陈第《世善堂藏书目》作"高丽图经四十卷",[28]均未言及版本。以上书目所载,或系乾道刻本,或据乾道本的抄本。 《图经》由于乾道本才得以流传后世。明末乾道本已成珍本,十分罕见,抄本流行,阙文、讹误越来越多,厘正者、校刊者继起。清初,乾道本已成世上孤本,康熙年间以后,直至民国初年,这幸存于世的乾道本藏在清皇宫秘阁二百余年,世人无法得见。 三、关于毛扆手校本 清初,传世的乾道本已成孤本,十分珍罕,收藏在常熟钱谦益(1582-1664)的绛云楼,即钱谦益撰、陈景云注《绛云楼书目》[29]所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后绛云楼焚毁,幸存的《图经》归于其族曾孙钱曾(字遵王,1629-1701)的述古堂。[30]此书后来落到宋犖。(1634-1713)手中。宋犖系河南商丘人,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任江苏巡抚。明清时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因而巡抚也称中丞。清人书目中所提的"宋中丞"即宋犖。宋犖获此书当在任巡抚期间。其后,这部乾道本不再流传于世,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归于大内,吏之秘阁,隔绝尘世二百余年。乾隆年间篡修四库全书,并没采用此本。乾隆年间所修《天禄琳琅书目》也不见著录。至嘉庆年间所编《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四《宋版史部》[31]载"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函三册",此乾道本似在嘉庆时归宫廷秘藏之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