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楼兰国都与古代罗布泊的历史地位[1](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域研究》 王守春 参加讨论

《史记·大宛列传》又记载,汉武帝派使者去大宛"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遭拒绝,"於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尽虏破宛矣。天子已尝使浞野侯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此即前引文中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赵破奴以轻骑七百余攻楼兰并虏其王),以定侯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此段记载又重复记述了汉朝以七百轻骑进攻楼兰,则是更加突出了此次进攻楼兰的目的,即为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大宛扫清道路。这是因为楼兰正是处在李广利进军所必经的道路上。李广利此次进军的路线,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於是贰师后复行,兵多,而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仑头(《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为轮台),仑头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攻破大宛之后,"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从李广利行军经过仑头(轮台)到征伐大宛后汉朝自敦煌至盐水设置亭障以及在仑头进行屯田,表明自敦煌经罗布泊北侧再沿着库鲁克塔格山脉南侧的古代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河道,是贰师将军的行军路线,也是汉代通西域的主要交通路线。如果这时罗布泊地区只是楼兰国的东北边境,那么,楼兰国对汉代的这条交通路线不至于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汉朝也没有必要在李广利进攻大宛之前先要进攻楼兰,虏其王。
    上述《史记·大宛列传》中所记载的赵破奴率轻骑七百人虏楼兰王破姑师一事。在《汉书·西域传》中也有记载,但孟凡人先生在引《汉书·西域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后,为了自圆他的关于楼兰在西汉时期不存在的说法,认为汉朝军队是到LK去捕抓楼兰王的(他认为Lk是伊循):"按西汉之世楼兰城尚不存在,当时楼兰国距今罗布泊最近的重要城镇是在楼兰古城之南的伊循。姑师在今吐鲁番,焉耆在匈奴势力范围之内。这种态势与'汉列亭障至玉门'结合起来判断,破奴的行动路线应是从玉门关出发,走'楼兰道'(孟凡人先生所说的'楼兰道'是指经玉门关再经罗布泊北侧向西的通道)至今罗布泊北岸南下虏楼兰王,然后回师向北越山击姑师,再从西域北道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楼兰新史》50页)孟说显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孟凡人先生认为楼兰的政治中心不在罗布泊地区,而在今若羌附近,那么楼兰国王为什么要到LK处让汉朝军队去捕抓呢?对此,孟凡人先生又作如下解释:"汉代史料表明,汉始通西域之时,楼兰国在'楼兰道'之南有城邑。《汉书·西域传》说'汉使多言其国有城邑'。这里所说的汉使是指来往于'楼兰道'上的使者,因此他们耳闻目睹的城邑必距'楼兰道'较近。同传又记载'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楼兰国都在今若羌,破奴只率七百轻骑,若从'楼兰道'长驱四、五百里深入楼兰国腹地,到国都虏楼兰王是很冒险的。这样做既无成功把握,难以迅速解决战斗,又与破奴急于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的使命不相容。所以虏楼兰王之地必距'楼兰道'较近,据前引史料当时楼兰王可能因指挥与汉朝的斗争正在楼兰地区活动。而楼兰王所居之地就应是在该地区的主要据点,汉使报告的城邑或即指这个据点来说的。由于西汉之世楼兰城尚未出现,'楼兰道'附近亦无其它城邑,因此楼兰王所居的据点,则应是在'楼兰道'之南不太远的一座城邑。汉代史料表明,伊循城的位置靠近'楼兰道'。《汉书·鄯善传》记载,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后立尉屠耆为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於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据此可知伊循城附近土地肥美,故必靠近河道,水源充足,楼兰王欲依伊循屯田威重,王都必距伊循城不太遥远。而汉同意在伊循屯田,也说明伊循距汉'楼兰道'上大本营居卢仓不会很远……根据前述分析,我们认为,LK古城基本符合伊循城应具备的条件……"(《楼兰新史》108-110页)
    笔者认为,孟凡人先生所认为的赵破奴率七百轻骑是到LK捕抓楼兰王,楼兰王是在LK指挥与汉朝军队战斗这一见解,是不能成立的。楼兰国是个小国,兵力很少,只能遮杀人数很少的汉朝的使者,抢劫一点财物,如此而已。如果说楼兰国都位于今若羌,那么楼兰国王要跑到如孟凡人先生所说的"楼兰国东北边境"的罗布泊地区去指挥与汉朝大军作战,这是不可能的,楼兰王再愚蠢,也不会干这种以卵击石的蠢事。我们只有用罗布泊地区是楼兰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赵破奴虏楼兰王这一事件才能解释得通。
    《汉书·西域传》中还有许多处的记载表明罗布泊地区的重要,并非如孟凡人先生所说的是楼兰的东北边境:"楼兰既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於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后贰师将军击大宛。匈奴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这一记载也表明,匈奴对楼兰非常重视。匈奴之所以重视楼兰,是由于楼兰所处位置非常重要。而只有楼兰的政治中心位于罗布泊西北侧,它的地位才会显得重要,如果楼兰的政治中心不在这里,而在今若羌,那么,匈奴对楼兰就可能不会如此重视。另外,这一记载中的"便道引兵捕楼兰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便道",表明楼兰国王所居住的政治中心位于汉朝大军所经过的通道不远。笔者认为,此"便道"一词为楼兰王国政治中心位于罗布泊西北侧地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而LK不能看作是位于"便道"上。LK距LA的直线距离尚有50公里,而LA距汉朝由玉门关经罗布泊北侧向西的这条通道可能还有约10公里。LK距汉朝通西域的交通道路如此之远,把LK看作是位于"便道"上,似乎不太合理。楼兰国的都城若在若羌,其国王也不会两次到LK让汉朝军队去抓捕。再者,"便道引兵擒楼兰王"是汉武帝的命令,汉武帝又怎么会知道楼兰王此时恰好从其都城来到LK,让汉朝军队从便道去能擒到楼兰王呢?当然,如果楼兰国的都城位于若羌,其国王也没有来到LK,那么到若羌去捕抓楼兰王,更不是"便道"。这些疑点都说明,汉朝军队两次都不是在LK捕楼兰王的,更不会到今若羌去捕抓楼兰王,而只能是楼兰国的都城位于距汉朝通西域的交通道路很近的罗布泊西北侧地区,才能说是"便道擒楼兰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