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执政的保守党最先改变态度,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为了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国家主权的宪法传统,保守党领袖麦克米伦提出:英国将在不让渡国家主权的情况下加入“共同市场”,在不丧失国家主权的情况下获得经济上的好处。1961年7月31日,英国议会在经过20天的辩论后,同意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在议会投票中,只有一位保守党议员和4位工党议员投反对票,有25人投弃权票。英国议会作为一个整体,不再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议会斗争的焦点转变到如何争取更有利于英国参加欧共体的条件上。 英国要加入欧共体需要得到美国的支持和理解。1961年4月,麦克米伦向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帮助,肯尼迪表示支持。但是肯尼迪警告麦克米伦:英国在参加欧共体后,绝对不能损害美国的利益。美国不希望欧共体发展为一个排他性的集团,希望英国加入欧共体后,改变欧共体的性质。肯尼迪说:“英国,由于其世界责任,不会使欧共体成为一个高关税的、内向性的白人俱乐部。这个市场由于英国的参加,可以变为一个真正欧洲政治联盟的基础。”(注:阿瑟·M.司寇辛格:《约翰·F.肯尼迪在白宫的一千天》(Arthur M.Schlesinger,A Thousand Days:John F.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纽约1965年版,第720页。) 但是麦克米伦在处理英美关系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失当,特别是在处理美英核合作的问题上失误,这使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努力遇到了挫折。肯尼迪为了使英国能顺利加入欧共体,曾建议英法合作发展核武器。美国以英美合作开发“蓝色闪电火箭”导弹成本太高为由,在1960年取消了该计划。但麦克米伦仍坚持要与美国进行核合作,并于1962年12月设法使肯尼迪同意出卖“北极星式”导弹给英国。对英国许多人来说,英美进行核合作使英国有了核威慑力量,国家主权有了保障,保持了英美特殊关系。但是法国却因此怀疑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诚意,并对英美核合作表示了担心。戴高乐在1961年6月发表公开讲话,声称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 肯尼迪1962年6月在与访问美国的英国工党领袖盖茨克尔会谈时曾提到这件事。肯尼迪说:“在核武器问题上,英国本来可以向戴高乐建议进行英法合作。但是麦克米伦在这个问题上很愚蠢,看不到这一点。”肯尼迪对麦克米伦的这种政策的评价是:“英国依靠美国的战略,粉碎了英国向欧洲发展的经济政策。”(注:约翰·坎普贝尔:《爱德华·希思传》(John Campbell,Edward Heath:A Biography),伦敦1993年版,第128页。) 在否决英国参加欧共体问题上,戴高乐得到西德总理阿登纳的支持。阿登纳担心英美结成经济联盟的后果,他告诉戴高乐说,西德“不会为英国加入欧共体而山呼万岁”(注:特伦斯·普里泰:《康纳德·阿登纳(1876-1967)》(Terence Prittie,Konrad Adenatuer 1876-1967),伦敦1972年版,第268页。)。 尽管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屡遭挫折,但保守党继续为加入欧共体而努力。1963年保守党中央事务所的一位官员说:“欧洲将成为我们的救星,它将创造一种新的现代政治理论来对付偏激的社会主义;它将撕下自由党人的外衣,把它们挫败;在十二三年后,它将给我们新的东西;在现代化中,它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使我们在国际上有优越的地位。”(注:T.F.林赛、迈克尔·哈林顿:《英国保守党:1918-197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但是此时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努力再次遭到了工党的强烈反对。工党领导人盖茨克尔在1962年的布雷顿工党大会上声称,如果英国加入欧共体,那就意味着“英国千年历史的结束”和“英联邦的结束”。他呼吁要忠于英国历史,努力维护英联邦。工党经过激烈的辩论,提出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5个条件:“保卫英联邦;自由奉行对外政策;履行英国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的伙伴国的义务;英国有权计划自己的经济;以及保证英国有自我保护农业的权利”。 1964年,盖茨克尔因病去世,威尔逊接任工党领袖。工党关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分歧扩大。在1966年工党切克尔斯召开的大会上,工党领导人分成三派:布朗、斯图亚特和卡拉汉等人是加入派;卡斯图、杰伊和皮尔特等人是反对派;威尔逊等人为中间派。经过激烈辩论,会议决定派威尔逊和布朗访问欧洲,进行具体考察(注:英国工党:《英国工党1961年年会报告》(The Labor Party,Report of the Sixty-fir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Labor Party),伦敦1962年版,第246页。)。威尔逊等人经过认真考察后,建议工党政府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是他们强调,英国参加欧共体的目的是要取得主动,领导欧共体。于是工党政府把这个问题提交议会讨论。 在进行艰苦的辩论后,英国议会于1967年5月10日进行投票。投票结果是488票对62票通过,50票弃权。但是在投反对票的人中,工党议员仍然是多数。在62张反对票中,有35票是工党议员所投,弃权的也是工党议员。政府只是依靠保守党,才得到了赞成加入欧共体的多数票。于是威尔逊政府在1967年5月正式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 1967年11月27日,戴高乐再次否决了英国的申请。虽然他强调否决原因是英国经济的衰弱,但是他的真正动机还是认为英国是美国的卫星国:在美国侵略越南问题上和在对其他许多国家问题上,英国都附和美国。 1969年戴高乐辞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英国的变化。英国首相威尔逊决定第3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开始与欧共体进行谈判。但是在与欧共体谈判完成之前,工党在英国大选中失利,处于反对派地位。工党在参加欧共体问题上分歧进一步扩大,斗争激烈。 执政的保守党主张继续申请加入欧共体。首相希思开始到布鲁塞尔继续进行谈判。1971年10月28日,英国下院举行是否加入欧共体的投票。投票结果,有356票赞成,244票反对,22票弃权,通过了加入欧共体的决议。在上院的表决中,以451票对58票,也通过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决议。1972年1月22日,英国签订了加入欧共体的条约(注:约翰·坎普贝尔:《爱德华·希思传》,第128页。)。但是英国参加欧共体的进程注定要一波三折,正是在这同一个月,英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煤矿工人开始大罢工,失业工人人数突破百万;1月30日,又发生了伦敦德里市的惨案。保守党被迫提前进行大选,结果保守党失败,工党获胜。 工党上台后,立即要求重新考虑英国加入欧共体问题。此时不仅法国领导人,而且西德领导人都已更换,有利于英国。于是英国就加入欧共体的条件与欧盟进行谈判。谈判集中在4个问题上:共同的农业政策;英国给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财政预算;共同体与英联邦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共同体不干预英国的地区、工业和财政等问题。欧共体做了一些让步,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国民生产情况和经济增长情况,英国可以从其提供给欧共体的预算经费中得到一些补偿金。此外,英国在糖、牛肉和新西兰奶制品的进口上也得到了一些优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