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会投票对这一谈判结果进行表决时,下院以396票对170票通过。工党政府还是依靠保守党和自由党的选票使这一谈判结果通过的。在工党内,只有137人投赞成票,而有145票反对,33票弃权。在内阁中,斗争更加激烈,有7位阁员反对这种谈判结果。他们认为,根据这个谈判的内容,英国参加欧共体后,实际上是把经济主权从选举产生的英国议会转到了未经选举产生的设在布鲁塞尔的欧洲委员会和部长理事会手中。反对派和赞成派争论不休,只是由于威尔逊首相威胁要辞职,他们才同意各自保留意见。 在英国是否继续留在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民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经济主权问题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牛奶和面包;糖和主权;牛肉和官僚;新西兰奶酪和意大利共产党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到普通工人的生活,又涉及到英国的国家主权。一般来说,英国工会反对加入欧共体,因为他们担心英国加入欧共体会影响英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英国人民的生活。而白领阶级主张留在欧共体,他们认为必须与一些国家结成联盟,以应付由新兴的拥有廉价劳动力和现代技术的国家结成的贸易壁垒的挑战;与价值观相同的欧洲国家合作,比被迫与独裁的、不稳定的政权合作要好,甚至比与日本、阿拉伯石油国或与英国的美国“堂兄”合作更好。 英国关于是否加入欧共体的争论,又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英国工会认为,如果英国的大公司、大银行、大企业和美国人都支持英国留在欧共体,那么英国就不应该留在欧共体。英国共产党和苏格兰民族党等也都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但是大企业、各种大机构和绝大多数新闻机构都主张英国加入欧共体。政府为了所谓的公平原则,提供经费让上述两派在电视上展开辩论,双方都得到了相等的演说时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工党政府给了支持派更多的帮助。正如撒切尔夫人后来所说:“投赞成票加入欧共体的运动组织得很好,而且资金充足。”(注:玛格丽特·撒切尔:《通向权力之路》(Margaret Thatcher,The Path to Power),伦敦1995年版,第334页。) 1975年6月5日,英国举行公民投票。在这次投票前,英国议会出现了“多党促进英国加入欧共体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有工党的杰肯斯和休斯(时任工党议会党团组织主席)和保守党的希思等人。工党政府还号召英国人民投赞成票,支持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工党领袖威尔逊和卡拉汉没有参加“多党促进英国参加欧共体运动”,但是他们独自进行活动,争取支持英国留在欧共体的选票。经过他们的努力,有64.5%的英国选民参加了投票。其中,有1730万张票赞成,840万张反对,在几乎2∶1的情况下,英国公民投票赞成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 工党内的反对派继续活动,在6月26日召开的工党特别会议上,反对派以压倒多数票反对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但是英国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认为加入欧共体对英国经济有利,他们强烈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注:《独立报》(Independent)1990年11月6日。)。在多数民众支持下,按照公民投票的结果,英国政府决定,不管工党特别会议反对与否,英国都要继续留在欧共体内。 英国议会在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 英国加入欧共体后,英国议会两党都从未把欧共体看成是欧洲向政治联合迈进的一个过渡性组织,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即便到现在,英国议会在提到欧共体时,常用的缩写词仍然是“EEC”(欧洲经济共同体),而不是欧共体(EC)或欧盟(RU)(注:斯蒂芬·乔治:《难对付的伙伴:欧共体中的英国》(Stephen George,An Awkward Partner:Britai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英国工党始终坚持以国家主权和利益为主来决定对欧共体的态度。英国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在1971年时就决定有条件地支持加入欧共体。虽然1979年工党下台成为反对党,但他反对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中,并在1983年大选宣言中要求政府退出欧共体。但是在大选结束后,他又回到了有条件支持英国留在欧共体中的立场。在1994年5月史密斯死后,其后任托尼·布莱尔率领工党继续奉行有条件支持英国参加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政策。 为了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英国议会寻求发展英美特殊关系。但是美英的国家利益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双方的看法并不一致,这使英国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发展和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例如希思政府在是否加入欧共体问题上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希思认为当时执政的尼克松政府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定义非常狭窄。如果英国只依靠英美联盟,而继续游离于欧共体之外,英美联盟能否保卫英国的全球经济利益和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是相当难说的。因此,希思希望通过加入欧共体来达到保卫英国的经济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目的。威尔逊、卡拉汉和撒切尔等人也是这样。他们都是本能的大西洋主义者,但在英美发生分歧时,他们坚持维护英国利益,而不按照美国的要求办事。例如在撒切尔政府时期,美国禁止向前苏联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设备。但是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向前苏联出口有关设备(注:斯蒂芬·乔治:《难对付的伙伴:欧共体中的英国》,第280页。)。 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对欧洲一体化采取怀疑主义的立场。1979年她坚决反对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反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1988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起草的报告草案问世,要求欧共体经过三个阶段实现货币联盟。撒切尔夫人立即反对自动把第一阶段的汇率机制与第三阶段的汇率机制联系起来,她坚决主张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是政府间的合作,而不是一体化。1988年11月20日她在布鲁格斯欧洲学院发表讲话时说:“主权国家之间的自愿和合作是建设成功欧盟的最佳方式。”(注:玛格丽特·撒切尔:《通向权力之路》,第745页。)她在讲话中希望建设一个进取的欧洲,而不是保护主义的欧洲。同时,她反对欧洲在防务上进行合作,因为欧洲在防务上的合作会削弱北约的功能。整个保守党在撒切尔夫人的影响下,体现出反对欧洲一体化的倾向,“打上了残酷的和令人不安的反欧洲主义的烙印”(注:奈杰尔·劳森:《第11号人物的观点:一个激进托利党人的回忆录》(Nigel Lawson,The View from No.11:Memoirs of a Tory Radical),伦敦1993年版,第922页。)。后来英国保守党政府虽然迫于各种压力于1990年10月5日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但是却一直在为捍卫英镑的独立地位而斗争。在1991年签订马约时,撒切尔夫人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反对欧洲一体化。为此,撒切尔夫人失去了保守党人的拥护。撒切尔夫人下台后,其后任梅杰采取了同撒切尔夫人一样的立场。 梅杰是欧洲一体化“不可知派”的代表。他担任英国首相后,曾希望在支持欧洲一体化和反对欧洲一体化的两条道路中寻求一条中间道路。但是他的态度很快就转向了支持反对欧洲一体化的一派。他说:“欧洲是由民族国家构成的。它们的有效存在和观点不同是力量的源泉。”在事关英国利益时,他采取了强硬的态度。例如在签订马约时,梅杰提出英国接受马约的原则是:“英国只接受一个没有责任的联邦;不强迫英国加入货币联盟;英国的内政外交政策独立,不受欧盟控制;保护北约和英国的关系。”(注:萨拉·霍格、乔纳森·希尔:《在权力和政治中地位太靠前而没有号召力的第10号人物梅杰》(Sarah Hogg and Jonathan Hill,Too Close to Call:Power and Politics-John Major in No.10),伦敦1995年版,第76、79页。)在他的指示下,英国财政部首席谈判代表尼格尔·威克思要求在召开马斯特里赫特会议前,就要制定出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集中标准”,并且就如何制定这个“集中标准”提出了强硬的条件。 接着梅杰率领英国代表团在马斯特里赫特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在谈判中,他坚决反对联邦主义。在梅杰的坚持下,12国政府在最后达成的协议中没有把“联邦主义”包括在条约之内,并且同意英国可以单方宣布放弃马约的社会宪章;英国和丹麦有权不参加单一货币联盟等。这样梅杰政府比较成功地捍卫了英国的主权和国家利益。 当梅杰返回英国后,获得了大多数保守党人的支持,只有7位保守党议员反对,撒切尔夫人弃权。大多数工党议员不是公然出面反对马约,而是采取弃权的立场。因此英国在1992年2月7日签署了“欧洲政治和经济联盟条约”。但是事后英国议会认为梅杰在保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上做得还不够,需要修改这个条约。因此1993年当政府把条约提交议会批准时,遭到了议会的强烈反对。英国议会反对批准马约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97年英国大选。 布莱尔上台后赞同欧洲一体化。他认为保持英国的全球作用的惟一途径是通过欧洲。为此,他批判了三环外交中强调英联邦和过分依赖美国的思想,他说“英联邦不能替代我们今天与欧洲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同时处于欧洲的中心,我们跨大西洋关系的力量就会成倍增长。”他清醒地认识到:“欧洲是今天英国可以行使权力和发挥影响的惟一途径。要保持英国作为全球性国家的历史作用,就必须成为欧洲政治的核心。”(注: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第32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