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1959年6月末7月初,他在庐山同各协作区主任谈话时指出:现在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有些半无政府主义。“‘四权’(人权、财权、商权、工权)过去下放多了一些、快了一些,造成混乱。应当强调一下统一领导,中央集权。下放的权力,要适当收回。”(注:马齐彬等编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随后,中共中央于1961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采取补救措施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调整。1961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批转财政部党组《关于改进财政体制,加强财政管理的报告》时强调:财政大权要集中到中央,大区和省、市、自治区三级,认真实行“全国一盘棋”,坚决纠正财政过于分散的现象。1月20日又发出《 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特别强调:经济管理的大权要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市、自治区三级,最近二三年内更多地集中到中央和中央局;1958年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下放给专、县、公社和企业的人权、财权、商权和工权,放得不适当的,一律收回;凡属全国平衡的重要物资,均由中央统管统配;财权要集中,不许搞赤字预算;货币发行归中央;国家规定的劳动计划,各地不许突破;所有生产、基建、收购、财务等项工作,要执行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帐的方针,不得层层加码。(注:见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17、918页。)接着,又相继制定下达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企业七十条”)、《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村公社六十条”)、《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商业工作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高教工作六十条”)、《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科研工作十四条”)等加强监督,确保调整的条例。 上述曲折,自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损失。由于片面强调建立地方独立工业体系,要求各地在5年到7年内使工业总产值赶上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结果造成基本建设战线过长,耗资过大。比如,全国施工的大中型项目,1958年为1589个,1959年为1361个,1960年为1815个,都接近或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总和1384个。 三年基建投资总额为996亿元,比“一五”时期的总和550亿元还多81%。 三年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大上,造成了农业生产下降和此后两年工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1958-1960年,工业总产值每年增长34%,其中,重工业增长50.9%,轻工业增长11.96%,而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7. 9 %。 1961 -1962年,工业总产值每年下降27.4%,其中,重工业下降34.6%,轻工业下降15%。(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第76、75页。)但是,它对以后的经济工作却有裨益,使人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毛泽东在1964年3月与李先念、 薄一波等谈经济建设时所总结的:“搞全国规模的建设,我们没有经验”,“不经过1958年到1960年的经验教训,是学不会建设的。”(注: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91页。)邓小平在1987年5月同荷兰首相吕贝尔斯谈话时也强调:“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注:《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235页。) 五 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改进体制的探索,是对当时实行的过分集权、政企不分的国家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胆冲击和突破,也是对曾经参照和套用的苏联体制模式的勇敢挑战和否定,甚至还可以看作是迄今仍在进行的体制改革的最初发韧和尝试。 当然,那次改进体制,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无法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体制改革相比。但是,不要忘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注:《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判断历史的功绩, 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注:《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如果将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改进体制的探索,放到五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条件下去衡量,根据他们在改进体制方面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提供”的“新的东西”来判断,应当实事求是地说:大辂始于椎轮。先行者们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因为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也要经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当时,在经济建设上,全党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正如1962年1 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反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9页。)即使如此, 第一代领导集体能在彼时彼地对改进体制探索到如此程度,已属难能可贵,因而也就更值得后人珍惜、继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